【创新篇】重游红色故地,感悟革命情怀 第一站:探访中央红军长征发纪念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重游红色故地,感悟革命情怀 | 第一站:探访中央红军长征发纪念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关于“推进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要求,根据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开展“红色走读”通知》要求,我院积极参与了红色云游活动,其中四个团队成功入选省级优秀团队,并利用国庆假期开展了实地走读。
我院的第一个团队“长征源”来到了位于江西于都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重温八十六年前红军长征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以下是我院学子实地游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后收获的感悟,让我们随着这些文字共同温习长征精神,寻找那份不变的初心。
长征起点寻初心,于都河畔再出发
——走读“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有感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在江西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上,红色基因融于血脉,扎根人心,翻开风云激荡的历史篇章,无数革命志士,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写忠诚,践行着不忘初心的铮铮誓言。而在江西于都,几乎每一幢陈旧的老屋、每一件革命洗涤的文物里,都流传着令人难忘的红色故事。于是,金秋十月,怀着无比崇高的敬意,保持一颗探寻红色革命历史足迹的初心,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红军长征出发的起点——于都,共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一起重温革命历史,感悟长征精神,追寻永恒的初心。
初心源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信仰。循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我们的初心之旅从于都河畔出发,顺着河岸一路前行,我们首先看到宽广的于都河一路逶迤向西静静流淌着,她虽然没有黄河的气势磅礴,没有长江的奔流汹涌,但于都河却翻滚着鱼水深情。红军出发时,于都人民不仅献出了3年的口粮,还安置了6000多名红军伤病员。渡河那几天,听说要搭浮桥,于都民众拆下了家中所有可用的木材、房门、楼板,甚至还有老人的寿材,全凭红军调用,800多条船只齐聚渡口,搭浮桥,或摆渡,送别北上亲人,一腔深情触目可见……于都河那碧清的河水,浸入了红军壮士的热血;那弯曲的河岸,留下了勇士万里长征第一步的脚印;那窄窄摇晃的浮桥,走过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步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长征渡口”的石碑旁望向宽广河面,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于都河畔扩红参军、借谷征粮、捐床送木、铺路架桥、安置伤员、编织草鞋、舂米声终日不绝的那些日日夜夜;仿佛还能看到出征那一夜,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向渡口,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也送不尽对红军的无限情义,红军战士凝望根据地的山山水水,依依惜别送行的战友和乡亲们。渡口一旁,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高高地矗立着,以历史丰碑的名义,铭刻着中央红军长征从这里集结出发,彰显着广大人民群众与党同心同行,用鲜血打拼出一番新天地的红色记忆。
初心源于一切为了国家与人民,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信仰。86年前,中央红军集结于都,踏上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纪念馆中展出的被单、草鞋、箩筐、藤篮、锅碗、渔船……每一件静静陈列着的文物,背后都藏着一个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见证着一段令人动容的红色历史,记录着当年红军那段无畏牺牲、浴血奋战的历史,承载着先烈们克服万难、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苏区时期,于都是筹钱筹粮最积极、出人出力最踊跃、受灾受难最深重的县份之一,25.5万人口的于都有超过10万人支前参战,有67709人参加红军,其中在于都集结出发长征的红军将士中每五个人就有一个于都人;于都为革命牺牲的有姓名可考的烈士达16336人,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达1.1万人;走出了16位于都籍共和国将军。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陆定一长征途中写下的《长征歌》,正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漫漫征途的真实写照。红军到达延安时,于都儿女牺牲了1万余人,几乎每一公里就倒下一位于都儿女。这些年轻的生命,望不到长征的终点,一个个倒在了长征路上,鲜血抛洒异乡,倒下的那一瞬,他们甚至来不及回望一眼故乡。正是有了于都人民和千千万万共产党人这份为国为民的初心和使命,革命先辈跨过千山万水,在艰难险阻中始终步履铿锵有力,以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坚决的勇气,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用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在血与火中蹚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初心源于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勇于创新,自强不息,忠于革命事业的信仰。在于都,赣南第一支正规工农武装在这里成立,赣南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创建,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在这里诞生。长征出发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他根据地也遭受挫折,中国革命面临着方向和道路的抉择,在乱云飞渡、惊涛骇浪前,中国共产党表现出无所畏惧、浴火重生的创造精神,冲破敌人的围剿,进行战略转移,仅有34万人的于都,先后有6.8万余人参加红军,1.6万人参加长征,意味着在8万多红军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于都人。还有1万多未留下姓名记载的于都民众组成运输队、担架队,把红军一程一程送到陕北,于都人民与来自各地的共产党员一起,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为纪念当年苏区妇女夜以继日赶做了20万双草鞋献给红军,展馆中有一幅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时用80双草鞋组成的中国地图,并在北京和于都的坐标点上分别用两颗红色的五角星进行标注,象征着从东南到西北,从红土地到黄土地,那一支脚踏草鞋的队伍,从这里开始,跋山涉水、经历九死一生,将足印刻写在两万五千里漫漫征途。正是共产党人的忠于革命事业的初心和信仰,激励着这支队伍百折不挠,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听着这首《红军渡·长征源》,我们再次眺望于都河。河水涛涛,白云依旧;时代变迁,传承永恒。新的长征路上,没有雪山沼泽,没有天险阻隔,但一样布满暗礁与荆棘。而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我们只有坚定理想,砥砺意志,团结奋斗,继往开来,用初心凝聚力量,用使命激发担当,才能在新时代新长征的路上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此次实地再游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重温革命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学习革命前辈们的不屈品质,激发我们身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让我们成为一名能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新青年。继承红色文化,秉持不变初心,开创美好未来,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