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大:音乐邂逅“四史”教育,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中石大:音乐邂逅“四史”教育,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2020-12-08 14:53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赵延升 董方圆 王宇鹏 任月 罗凌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一曲悲怆动人的《松花江上》激起了师生的爱国心,富有深情的演唱让大家沉浸在那段历史中。11月2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音乐与历史的对话”活动在西环301室举办,活动由中石大文法学院音乐系教师尹国峰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解晓燕作为特邀嘉宾出席。

乐起危亡时,心扬护国志

“抗战时期的音乐对民族意识的觉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励人心,鼓舞士气。”解晓燕在讲解环节中强调,“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成为社会变迁过程中最为有效的社会动员资源,也渐渐成为了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意识的象征”。

活动现场 赵延升摄影

中石大音乐系钢琴教师孙慧携学生演奏的《黄河颂》《长城谣》《故乡》等经典歌曲深深感染着观众。乐声时而波澜壮阔、气势雄伟,时而深邃磅礴、慷慨激昂,尹国峰与解晓燕的对话带领观众随着音乐走进近代中国的抗战历程,点燃了师生的爱国热情,引发现场观众共鸣,教室不时传出阵阵热烈掌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深刻理解了‘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这句话的内涵。”中石大音乐学专业2019级1班学生高浩表示,“作为一名音乐系学生,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艺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也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党史和新中国史,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创新思政课形式,让“四史”课堂活起来

“怎样的思政课最受学生喜欢?”围绕这一问题,中石大师生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教学形式,将思政理念融入课程,着力打造“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的思政课,让“四史”课堂“活”起来,引导学生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我希望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温度、触摸历史的痕迹,历史并不遥远。这种学科交叉式的课堂讲授将音乐与历史相结合、视听相结合,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尹国峰表示,将代表性音乐作品的演唱同近现代历史的感人故事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历程和时代背景,以此讲解抗日救亡时期音乐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内核。

音乐系学生演唱歌曲 韩承君摄

“这种‘音乐旋律里的思政课’形式新颖,和普通的历史课堂不同,两位老师带领我们跟随歌声回顾艰苦的抗战历程,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我印象深刻。音乐作品传递出来的爱国精神及坚定的抗战决心,深深地感染了我。”中石大汉语2020级2班罗凌云说。

从音乐的角度去看历史让这堂思政课别开生面。解晓燕认为,通过梳理经典抗战歌曲解读背后的创作历史,分析创作者所代表的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坚决抗战的心理,带领着学生走近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以鲜活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让价值引导在授课中如盐在水,潜移默化达到引导学生涵养气概、激励担当的育人效果。

铭记历史铸国魂,守望初心为国昌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活动接近尾声,大家齐唱《我爱你中国》,伴随着耳熟能详的旋律,现场师生打着拍子,沉浸其中,活动在全场师生的歌声中落下帷幕。

“这场音乐与历史邂逅的思想盛宴,让我们青年党员在对“四史”的学思践悟中坚定了理想信念;历史的厚重和音乐的壮阔融合在一起,更是激励我们要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学生党员赵慧认为,在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这种音乐和“四史”塑造的文化自信根基更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不竭动力。

解晓燕、尹国峰两位老师分别对近代史、音乐作品进行讲解  韩承君摄影

“今晚的活动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相较于传统思政课堂,这一课将音乐和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更能体会这些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法学2019级1班韩承君颇为感概,“这节富有新意的思政课,让我们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也激励着我们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

以史串歌,以歌叙史。尹国峰寄语学子,“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歌声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情怀,增强爱国意识,奋发向上,感恩时代,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伟大祖国的奋斗之中。”

【责任编辑:1982827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