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学习·学史明智 | 红色电影永流传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学好“四史”是牢记党的使命和初心的重要途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辈们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应由我们新一代青年大学生继续传承下去。
为铭记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四史”,将历史经验传承下去,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主义作品,电影《开天辟地》就是其中的一部经典作品。
以史为鉴,勇于担当
《开天辟地》这部影片主要讲了1919年卖国《巴黎条约》引发的“五四运动”到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期间的历史事件。
在这段时期内,涌现出无数优秀的爱国青年,李大钊、陈独秀“为新青年制造好生活的人,自己不一定有好生活”,毛泽东、邓中夏“我们与帝国主义列强斗争,有了第一把火就会有更多的爱国人士参与进来”。
影片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爱国志士是怎样苦苦四处演讲,调动革命精神救国救民以及中国共产党诞生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光辉意义。他们先进精神与满腔热血、励志富国强民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观看这部影片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下学习“四史”的重要意义,国家和民族的今天来之不易,青年一代应该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继承与发扬。要善于总结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史进程,才能为进一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思想动力。
聆听历史故事,领悟历史担当
为了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四史”,学好“四史”,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邀请了建党70周年献礼片《开天辟地》的编剧汪天云教授。汪教授带来了一场以“学四史,明担当,青春告白祖国——从《开天辟地》的创作谈起”为主题的红色电影党课。
在谈及面对史实与艺术创作如何平衡时,汪教授始终强调“实事求是”四个字。首先,电影创作应全方位立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背景进行展开,同时融入文学、历史、哲学各个领域的内容,要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其次,剧本的创作应始终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进行结合,要善于运用唯物史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认知历史,要注重历史与当下、未来的内在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
金典创作,始于游船
当年,汪教授应浙江省影视协会的邀请到嘉兴南湖进行演讲,讲完之后与同行们在南湖的游船上聊天,便是在那样的场景中,诞生了创作《开天辟地》的想法。“当时我们只是怀抱着很朴素的情感”,在谈到创作《开天辟地》的初时,汪教授这样说道。
电影是短暂的,但留给我们的震撼是无限的。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用老一辈革命家的鲜血换来的。这部同中国共产党一样,“诞生”于南湖游船上的电影,创作至今已过去近30年,但不论是从历史传承的角度还是在专业领域方面都依旧有其重要价值,了解党的发展历程才能更好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国奋斗的历史不仅是存在于老一辈的心里,还存在我们每一个青年大学生的心里,等着我们去继承、发展。
感悟历史,砥砺前行
通过汪教授的分享,同学们在学习了解“四史”同时,对于自身专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部分同学的感悟分享:
吴晨曦:
《开天辟地》以五四运动至中共成立为背景,大部分情节尊重事实、还原史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感染和震撼。在听了今天的党课之后,我更加明白,作为青年后浪,我们确实应该学习伟人的精神,了解四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
张子墨:
电影是短暂的,但留给我们的震撼却是无限的,这节党课让我了解了《开天辟地》背后的故事,也更深刻地了解了建立中国共产党背后的艰辛。中国的发展期待着我们这一代的努力,我们应该立足历史,同时不断更新思想,积极创新。
正确史观,价值所在
一部《开天辟地》,展现了汪教授一代人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腥风血雨中创建共产党的致敬。
一堂红色电影党课,以特别的形式突出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对于当下青年学子回顾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价值所在。
在追寻《开天辟地》的创作过程中,影视传媒学院的青年学子和汪教授一道,不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中领悟历史担当、家国情怀与责任信念。影视传媒学院将继续发挥各学科优势特色,切实提升“四史”学习教育实效。
真实的画面再现了那些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感人肺腑的画面。一次次的跌倒又爬起,一次次失败又重来,无数的青年倒下了,无数的青年又加入,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奋斗者。
祖国的发展更期待着我们这一代新青年的努力,
不断更新思想,积极的创新,
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奉献我们的青春和生命,
将是我们最终的价值体现。
供稿 | 影视传媒学院“镜视角”网络思政工作室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