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篇】学“四史”,领悟中国精神之“大庆精神”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频道

【复兴篇】学“四史”,领悟中国精神之“大庆精神”

2020-12-11 16:46

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 郭建芳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四史”,领悟中国精神之“大庆精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党员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沧桑巨变、辉煌成就背后的奋斗历程,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人文学院第二党支部开展主题为“学‘四史’,领悟中国精神之‘大庆精神’”教育活动。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庆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就是心系祖国、奉献石油,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开发好、建设好大油田,大长中国人的志气,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59年,“松基三井”喷出的油流让人们看到了大油田的希望之火,但一个火苗能否真正点燃整个松辽盆地,面前是一望无际的困难和挑战:缺经验少技术、钻井开发设备落后、油藏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极度艰苦。

“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和知识分子,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创下高速度高水平开发建设世界级特大油田的奇迹。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155万吨,我国石油因此实现基本自给,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真正为国家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

▲20世纪60年代工人们在油田上奋斗的场景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会战年代,大庆石油职工创造了“六个传家宝”:“人拉肩扛、干打垒、五把铁锹闹革命、缝补厂、回收队、修旧利废”。在那40年不遇的连绵降雨中,许多工地和井场都成了“水塘”,工人们经常站在没过膝盖的水中作业,丝毫不减热情;被暴风雨隔绝在荒原深处的小分队,吃野菜充饥,喝雨水解渴,在7天7夜里坚持施工;在气温零下40度的冬天,石油工人在野外作业,任凭泥浆水浇在身上冻成“冰盔甲”。

大庆油田的创业壮举为陆续开发胜利、大港、辽河等油田提供了参照,它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石油工业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大庆油田拿出当年艰苦创业时的精神,持续推进业务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

▲王进喜和其他工人在工作

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

在大庆油田会战实践中,大庆油田自觉学习《矛盾论》《实践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思想,形成了“两论”起家的基本功,创造了“三老四严”等一整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并形成了优良传统,保证了油田开发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老四严”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干革命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今天,在“三老四严”优良传统发源地——采油一厂中四采油队,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作风被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始终尊重科技、依靠科技,自主创新、持续创新,不断涵养油田发展建设的动力源泉。大庆油田求实创新的发展之路是中国工业上下求索、扎实发展的生动缩影。

▲《人民日报》刊登关于学习大庆精神的报道

胸怀全局、为国分忧奉献精神

“先全局,后局部;先国家,后个人;先生产,后生活。”这是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既缺油又缺钱时,大庆油田会战队伍的壮志豪情,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从那时起就熔铸进石油人的血脉。

和平年代的赤子之心,就是“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奉献精神。黄大年、罗阳、廖俊波……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个与奉献精神相连的名字被全国人民深深铭记在心中大庆精神,不会过时;大庆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

通过此次学习,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员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好、弘扬好大庆精神,不断锤炼自我,艰苦奋斗,努力成为一个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大写的人,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在新时代的奋斗中展现出南中医人的使命担当和精神风范。

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校园号

文字|郭建芳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韦艺

审核|田乐


【责任编辑:1982827697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