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篇】致敬“最可爱的人” 共忆抗美援朝的峥嵘岁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英雄篇】致敬“最可爱的人” 共忆抗美援朝的峥嵘岁月

2020-12-31 14:23

来源: 王林芳 吴思洁 龙开杰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怀着满腔热血,赶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保家卫国。70载时光荏苒,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如今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而当年的热血少年们已变为白发苍苍的老人。近日,凯里学院邀请到十位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走进校园,讲述战火与青春的故事,为凯院青年学子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思政课。

大会现场,志愿军老战士入场,现场全体人员起立鼓掌,向老英雄们致敬,随后学生代表向老战士们献花敬礼。当慷慨激昂的国歌响起,现场齐声奏唱,激扬的旋律,昂扬的歌声,爱国之情激荡在每个人的心中。

现场播放了毛主席抗美援朝讲话历史资料视频和《贵州新闻联播》制作的抗美援朝专题视频,让在场人员再次重温了在那段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里,面对强敌中国人民志愿军毫无惧色,顽强斗争的奋斗历程。

黔东南文体广电旅局退休干部张林以《致敬“最可爱的人”》作宣讲报告。张林深受父辈那段战火硝烟往事的影响,从2014年开始,历时六年,她和丈夫全身心投入到走访黔东南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的公益事业当中,共计走遍黔东南16个县,180个乡镇,近800个村庄,面对面走近了解1182名志愿军老兵的经历,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他们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故事。

访谈会上,全体师生与十位志愿军老战士、老前辈们近距离、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分享了他们难忘的军旅生涯。志愿军老战士们生动讲述和畅谈着他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亲身经历,同学们聚精会神的聆听着催人奋进的英雄事迹,心中满是敬佩与感动,动情之处,不禁潸然泪下。

“投笔从戎”的李立德是志愿军46军137师410团卫生连的化验员,当时年仅15岁的他,面对国家的满目疮痍和侵略者们的肆意妄为,满腔的爱国热情让他不惜谎报年龄也要参军打仗,即使知道“在战争中,没有不危险”也义无反顾,毅然加入到保家卫国的队伍中。现场,李爷爷还为大家朗诵了他作的一首诗:“身穿校服向未来,学院烘炉炼真丹;爱国主义怀中揣,一切困难脚下踩;强国富民长征路,争当祖国栋梁才。”字里行间满是对青年学子的殷殷嘱托和谆谆教导。

“一寸不让”的曹友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46军137师411团3营9连卫生班班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整晚目不转睛盯着中38界的牌子,防止对方挪动。“我们一寸都不能让!”曹爷爷坚定的话语,让在场人员无不为之动容。作为在一线战场上救护伤员的一名卫生员,曹爷爷说,中国志愿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严明的组织纪律让耄耋之年的他也依然记忆犹新,其中一位四肢截肢的战士在手术中一声不吭,毫无怨言更是让他佩服不已,同时也让他为中国战士感到无比自豪。

“勇往直前”的杨秀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3师营1连战士,他常常挂到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是共产党员,生死放一边”。杨爷爷在说到主动报名抢修运输补给桥梁时,目光如炬,“首长,我去!我能完成任务!”“我怎么晕在这里?共产党员不怕死!”被炸弹炸到满脸是血,耳朵因飞机轰鸣声导致听不见声音,他第一反应依然是完成任务……尤其是讲到战友牺牲的那一段时,杨爷爷更是几度声音哽咽,眼睛里泛着泪花。

“赤子白衣”的杨广华是志愿军40军118师野战救护队的一名战士,他也是最先一批进入朝鲜的战士,在一次救护伤员途中,他被炸弹炸伤,身上多处部位负伤,“轻伤不下火线”是战场上战士们常说的话,杨爷爷一边给伤员治病,一边自己接受治疗。如今88岁高龄的杨爷爷说:“心在跳,命不息,保家卫国召必回”,这句斗志昂扬的话给在场人员带来了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震撼,同学们情至深处眼含泪水,向这位老英雄投以最崇高的敬意。

接下来,校学生会主席梁春瑶作为学生代表以《向志愿军先烈致敬——跨越70个寒冬的回信》为题进行发言。

校党委副书记余晓林在致辞中表示,我们要以抗美援朝老前辈为榜样,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担,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校党委书记宋广强以“感谢”和“祝福”为切入点深情表达了对志愿军老战士和全体学生的深厚情感,并向全体同学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激发使命担当;二是练就过硬本领;三是锤炼品德修为。

本次访谈会在全体人员同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声中落下帷幕,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一场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无数的中国志愿军战士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这片硝烟的战土,革命先烈的汗水和泪水浇灌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本次《战火与青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由凯里学院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统战部、团委主办,凯里学院学生会与国旗护卫队共同承办。此外,本次访谈会采用线上直播+线下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让全校师生共同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激发爱国热情,传承红色基因。


【责任编辑:1982827697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