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校园在线 > 学校频道 > 小学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优化学校治理体系 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2022-08-19 14:29 来源: 中国校园在线 JYJ60094    阅读 4.1千+
0
分享

作者: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 赖晗梅

当下,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双减”格局下的教育体系的重构,这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调整,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重构教育生态,是教育治理的组合拳。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提高政府教育治理的效能,坚持多元合作共治,让学校回归教育的主阵地功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础教育领域建设学校治理体系、优化学校治理策略、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有着更重要的时代意义。学校治理是从人治到法治、从封闭到开放、从管理到引领、从制度走向文化、从行政走向学术的体系。是“通过多种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民主参与、合谋共治、协商对话及相互协调,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活动过程”。

优化学校治理的时代意义

优化学校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落实国家教育主张的必然要求。学校治理应该被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之下,回到中小学治理实践的学校实景中反思和改进。学校治理水平会影响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质量。

优化学校治理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自主发展机制建设的强大引擎。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要素是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多元共治。健全制度与机制建设并举,让学校的文化、办学思想、育人目标、课程建构和课堂主张等“化”在教职员工的日常中。

优化学校治理是推动协同育人和建构生命共生体的重要保障。“培养一个优秀的儿童需要整个村庄的力量”,家校社政协同育人的生态,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形成教育参与者和学生群体之间的生命共生体。

优化学校治理的五个维度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东小”),是一所“传统又时尚、历史又现代、民族又世界”的学校,是巴金先生生前最关注的学校,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短短五年时间,东小发展为一校三区,学校规模迅速扩张,学生数量成倍增长,年轻教师比例逐年增加,办学质量受到挑战。优化学校治理体系对于今天的东小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学校的“治理”体系还在完善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深度影响着学校的治理水平。

多元共治,是学校治理的核心特征。现代学校治理,强调民主和共治,这意味着整个学校行政班子的控制力降低,允许多种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和管理实践中。在东小,多中心共治正在逐步形成:党支部、东小教代会、工会、团支部、家长委员会、民管会、学生助教团、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学术部门、校务行政会、社区联系会等构成学校多元参与主体,逐渐成为学校治理中的共同高层(决策层)。学校重大事件的决策,由多个治理主体合作共同协商,相互支持进行多元共治,民主决策,在实施过程中监督制衡,对实施的效率与公平进行反馈和保障,并及时修正。

依法治校,是学校治理的高级追求。“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中小学应该以“依法治校”作为现代学校治理的重要维度和高级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校园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应该成为学校治理的设计准绳和行为底线,将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国家课程、遵循成长规律、保护师生权益与学校治理紧密联系起来。

在学校的日常发展和依法治校中逐步形成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在安全风控、危机管理、人事管理、师德师风、知识产权等方面建立“法治”思维习惯和“法治”的做事标准。

组织重构,是学校治理的赋能方式。好的结构,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组织结构的变革,是东小长“大”以后的必选题,构建激发内驱力的治理结构,多元参与、协同发展,提升级部管理效能,赋能把关老师、备课组长,结构点上专业生长和引领、形成了“17486”的组织结构(即:一个决策层+七个中心+四室+八课程部+六级部)。纵向实现控制和落实。纵向上有校点负责人、校区主任,有“中层管理部门”和“中层职能部门”,在级部和课程部中,其意见和建议可以随时进入校务行政会、进入学术课程中心,客观上缩短了决策层与教育教学一线的距离,便于教师进入学校决策。

横向实现协调与合作。确保学校横向上的文化、思想、目标、课程等方面的一体化,这样的纵横而治,更加清晰地重构了组织中“人”的关系,教育管理中的错位、越位、缺位,通过结构来实现在位、补位、正位,走向赋能、共生和协同。突破组织结构变革,从“管理”走向“治理”。

机制体制,是学校治理的重要保障。我们依法修订《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教育集团章程》,形成学校多中心治理的规约。2021年,学校讨论制订《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教育集团教育发展“十四五”发展规划》,形成了“12345”的规划内容,将“治理体系建设”“治理型集团”写进了《规划》。即:在“一校多区高位均衡发展的集团化治理”这一个体系下,实现两个目标,打造三支队伍,进行四项变革,开展五大行动。

学校治理,必须有科学的制度作为保障。民主决策的流程、议事的规则、分权与制衡、资源共享等都需要以章程和制度来约定。《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教育集团师德建设方案》《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教育集团CRS行动手册》《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教育集团跟岗教师学习手册》……如果说以上这些制度是学校的底线原则,那么机制建设则是学校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的“运行生态”。

李政涛教授在《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中提道:“校长要把主流价值观‘化’在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先要在管理体制、管理架构上实现转化。”“制度与机制不同:机制是学校运行管理中魂魄,而制度是让机制能够顺利运行的载体和抓手。所以,机制是魂,制度是体。”

学校文化,是学校治理的价值引领。学校文化是学校治理中的价值引领,学校文化在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凝聚作用。一所优质的学校,常常通过文化之治、理念之治、愿景之治、育人之治等实现治理主体的共同参与,走向价值引领、理念共识、生命共生的理想样态。

东小“真教育”思想源自与巴金先生的情缘,巴金先生的文品与人品,历经岁月的沉淀,成为东小的精神滋养。“说真话,做好人”,历代东小人传承的这份“真”,已经深深地烙入东小的文化中,逐渐积淀起“真教育”的基因和元素。东小“真教育”思想也在与时俱进,成为时代中的“真教育”,这样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治理中重要价值引领。

提升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

《重塑组织》中提道:“青色组织”是进化型的扁平化结构,是一种分权制、扁平化、制衡型的组织,它有敏捷动态的迭代,能自治、自主运行和链接开放的生态,这是我们期待优化学校治理体系能形成的理想组织样态。

这样的学校组织样态一定是多元共治、多元善治的。而诸多利益攸关者都是治理的主体,比如:学生助教团、党支部、家长委员会、社区联系会、课程学术委员会等。其治理能力的总和直接影响学校治理的总体水平,加强治理主体的能力建设就是加强相关的“人”的能力建设,让他们有更好的参与治理的理念和行为。

而校长作为学校治理的重要主体,其治理能力的提升显得更为迫切。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其次,积极更新观念,集思广益,坚持儿童立场和五育并举。再次,清晰地厘清权力边界,明确各中心、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又要建立健全各项事务的议事流程与配套制度,运行畅通更好地达成授权赋能的平衡。校长的治理能力需要在现代学校治理的长期实践中反思升华,从“多元共治”走向“多元善治”。

来源|本文刊于《教育家》杂志2022年7月第4期
责任编辑:石依诺 周彩丽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