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心语 | 我们必须懂点儿“史”
历史,说起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是教科书封面上硕大的两个字,还是你崇拜的某个历史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事件,还是博物馆展台上的文物?是图书馆厚重的史书典籍,还是正野掺杂改编而来的影视剧?这是融于你我生活中的千姿百态的“历史”。我们都是历史的演绎者、观赏者,也必须都是历史的学习者。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代谏臣魏徵病故后,唐太宗发出了这样哀痛的感叹。从“上古结绳而治”(《周易·系辞》)到设史官、修史籍,记事始终是“史”的第一要义。从记述一人一族的纪、传,到记述一国一地的书、志,再到记述一时一代的编年……无数史家将他们的所闻所历记录在册,透过时代的斑驳,成为今天我们捧在手中的一部部史书,带我们重温曾经改天动地的人物史事,感受曾经每一处转折关头前人的踌躇思虑与运筹帷幄。因为有“史”的记载,我们才得以在叩问自我时给出坚定的回答,才得以在面对关键抉择时有所参考指点,才得以在个人和国家的成长发展中拥有源源不竭的前行动力。
“历史研究的对象是过去,而研究的目的却是认识今天”。这是史学家戴逸先生为《中国史学史》作序时所写。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始终葆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结与历史意识,我们将先人留下的史书典籍视作中华文化之瑰宝。中华儿女在“以史鉴今”的忧患与务实中,在历史记录、总结与反思中,领悟规律,把握大势,将中华文明传承延续了数千年。从撰史到论史,一代代史学家不断地研究过去,一点点刷新对历史的认知与评价,一次次引发关于历史问题的大讨论,以此来更深入、更准确地认识当下、把握未来。直至今天,我们也依然追寻先辈的脚步,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寻“今日脚下之路在何方”的答案。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其中有你有我;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与我们当下最息息相关的历史。学习“四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只有学好这门课,才能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明明白白、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才能不负前人浴血所托走向心之所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