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二月三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明代作品《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亦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伴随春意而生,万物起始,象征新一轮节气轮回的开启,意味着又一番春夏秋冬的轮换。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之后白昼渐长,最严寒的时节基本过去,天气开始逐渐回暖,万物渐次复苏生长。在低纬度的南方地区,春的气息早早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较高纬度的北方地区,立春算是对春季到来的预热,春天的身影还在赶来的路上。
立春三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 (安徽师范大学高雨浓提供)
经历冬日的寒冷,万物焕新,散发着勃勃生机。人们珍视春日的暖意,将春日视为孕育新生的时节。在古代,人们习惯将立春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为“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东风即春风,立春时节,太阳直射点自南回归线向北移动,此时北半球白昼日渐变长,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增多,北半球气温渐渐回升。暖气流东移,气温回升使大地解冻。春风送来了暖风,这温暖不单是春风本身的和煦、还包含着一种讯息;即春天来了,大地开始解冻,万物即将苏醒。二候为“蛰虫始振”:立春五日后,因天气变暖,土地变得松软,原本冬日里蛰伏在洞穴中的虫类渐渐苏醒过来。三候为“鱼陟负冰”,立春十日后,河水中的冰开始融化,鱼类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河面上依然存有未能及时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漂浮在水面上。
立春传统习俗“立春祭”活动(安徽师范大学高雨浓提供)
立春在我国节气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值此时节,也流传下许多传统习俗。在主要的古老传统节日,拜神祭祖庆典是做节的一大主题,任何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均具有浓厚的节日祭祀的色彩,并具有一套或简单、或繁复的祭祀礼仪。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太岁、土地等众神,还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动。
立春时节传统美食“春盘”(安徽师范大学高雨浓提供)
立春时节的气候变化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春盘是立春饮食风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饼糖放盘中为春盘馈送亲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盘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饼、饵五种。蔬菜主要有: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鸡蛋、土豆丝。杜甫曾在《立春》一诗中提及:“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田艾籺是春季常见的时令食品。在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田艾约10厘米高,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间绿,全身长满绒毛。据《食物本草》里介绍,田艾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节令贡品,祈祷风调雨顺。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春日,四季之始,一年之计,都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搭乘新生机,孕育新希望,绽放春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