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实跑好每一步,他把科研当作“马拉松”!
杨超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深耕基础材料研究,致力于推动我国量子器件领域的发展,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校首篇Science正刊论文,获评2019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首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特等奖,并受邀在领域顶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撰写长篇综述论文。多次受邀到世界知名学府进行学术交流并作公开学术报告,研究成果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Robert B. Laughlin、Mike Kosterlitz以及BCS理论奠基人L. N. Cooper教授的高度评价。博士期间获国家奖学金、世强特等奖学金。
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研究成果,这是很多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愿望。2019年底,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言荣院士团队的博士生杨超,实现了这个梦想。
这篇论文题为《超导-绝缘相变中的玻色金属态》,杨超是第一作者,熊杰教授为通讯作者,张万里教授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为共同作者。这是电子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在Science正刊发表原创成果,也是杨超的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在杨超的心目中,科研不是短跑,而是长跑,有起点但没有终点,永无止境。他就是在科研“马拉松”当中的一名“长跑运动员”。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只是这个“马拉松”征途中的一个“里程碑”。
兴趣驱动:一旦爱上科研就爱得死心塌地“物质的导电性质,是由体内带电粒子的运动行为决定的,它们被叫做载流子。就像开车上高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收费站一样,载流子的运动总会受到各种‘关卡’的阻碍,从而产生电阻。但这条高速公路并非一成不变的……”
“物质的导电性质,是由体内带电粒子的运动行为决定的,它们被叫做载流子。就像开车上高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收费站一样,载流子的运动总会受到各种‘关卡’的阻碍,从而产生电阻。但这条高速公路并非一成不变的……”
谈起自己的研究方向,杨超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尽量用生动形象的类比,想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自己的科研体会是他的乐趣之一,也是他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他一开口,就滔滔不绝,仿佛进入了学术的世界。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超也不例外。他第一次接触科研是在大二,那时的他,可谓是“初生牛犊”,虽然对所接触的领域一知半解,但脑海里有很多新奇的想法。这种想法让他觉得科研充满了乐趣,而且一步踏上科研道路就没有停歇,一直奔跑到现在。
刘慈欣在《朝闻道》里写道:“人类的祖先第一次仰望星空,已对宇宙表现出了充分的好奇,而“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杨超借用刘慈欣的这段话指出,对科研的好奇心可以让人类在求知的道路上冲破各种藩篱,对自己而言,这种好奇心是自己坚持不懈的不竭动力。
怀揣着这种好奇心,他东闯闯、西撞撞,不断探索尝试,满怀的热忱丝毫未曾淡去。他享受探索的过程,至于将来会遇到什么困难、取得什么成就,他并不在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他的科研方向也更加明晰,“越来越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要做什么,然后不断地去做!”
锲而不舍:解决三十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是对杨超做科研过程的真实写照。他说,探索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困难甚至短期内无法解决,越是这样就越是需要耐心和毅力。
他说,科研“马拉松”的赛道,不是平坦的“塑胶跑道”,而像是进入丛林之后寻找一条可以穿越的小路。这条小路上,可能有鲜花,但更多的是荆棘,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可能会觉得看不到曙光。写作《超导-绝缘相变中的玻色金属态》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好事多磨”的过程。自高温超导发现以来,二维量子金属态的存在及其形成机制是三十多年来国际学术界一直悬而未决的重要物理问题。为了这篇论文,他坚持了至少三年。这三年里,他不停地改、不停地验证、不停地优化,“把猜想用实验一步步证实,再透过实验中的现象解析它的本质。”
有时候,觉得“此路不通”,整个研究的思路都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论文要从头再来,猜想、实验、讨论、写作……这样的“推倒重来”,他大概经历了五次,“有很多次,我感觉要找的东西已经近在咫尺了,但事实上却远在天边。”
他说,自己觉得已经全力以赴了,但研究进展比预想的要更艰难,耗费了更多的时间。面对这种情况,心态十分重要。他说,“压力肯定是有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把手头的事情做好,与时间赛跑。”
在反复打磨之后,《超导-绝缘相变中的玻色金属态》一文终于在2019年以杨超为第一作者发表在了Science上。这项研究成果解决了三十年来悬而未决的量子金属态问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引起了反响。
该成果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Robert B. Laughlin、Mike Kosterlitz以及BCS理论奠基人L. N. Cooper教授的高度评价,并荣获2019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首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特等奖等众多奖项。杨超也因此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布朗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知名学府进行学术交流并作公开学术报告。
不懈求索:真理就像星空一样浩瀚无垠
在科研探索的征途上,杨超充满了感恩。无论是李言荣教授、熊杰教授,还是诺奖获得者Robert B. Laughlin教授,都令他满怀敬仰和感恩之心。在他心目中,他们都是自己科研路上的“领航人”,是“纯粹的学者”。他们不仅在科研上为杨超提供指导和帮助,更是为人为学方面作出了示范和榜样。
他们博大的学术视野,也让杨超十分钦佩。在与师长、学者的交流中,他逐渐明白,科研不能闭门造车,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不断交流学习、扩展视野,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交流期间,每天都与顶尖学者交流、每周都有前沿学术报告,而且每场报告都有师生参与讨论,这让他笃信科研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进一步激发了他探索未知的兴趣。
杨超认为,自己目前的研究成果虽然对自己来说是“里程碑”,但在整个科学的“海洋”里只不过是一朵“小浪花”。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他说,成果和荣誉更是一种鞭策,在未来的探索中,他会更加深刻地扎根科研,做出更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