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本质——认清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频道

生活的本质——认清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

2021-02-24 10:17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 蒲欢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图片来自网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题记。

如果今天我们票选历史文人的最佳人气奖,那获奖者一定是苏轼。为什么这么说呢?林语堂曾经评价他为“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他是诗人,也是书画家,更是一个美食家。

图片来自网络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而在南北两宋期间,在这里就出现了886个进士,后来四川眉山便被称作“人文第一州”。父苏轼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散文大家,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其三便是他们父子,于是有了“一门三学士”的美誉。

1057年,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看完苏轼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极为赞赏,并称“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至此平步青云,却也没有想到这也正是他一生浮沉的开始。北宋后期,最大的问题是党争。新党为王安石为首,要变革;旧党以司马光为首,要守旧。在新旧两股势力间,苏轼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在他看来哪一种都是偏激,所以两边都看不惯他。

1079年,苏轼因言获罪被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也是他一生的转折。从政40年他就被流放了33年,但也开启了他开挂般的诗意人生。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相当于民兵的的副队长。他带着家人开垦城东的荒地,字号“东坡居士”。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苏轼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何等的气度,但是谁又能想到,此时他正经历着人生最低谷的黑暗时刻。这个时候他还写下了《寒食帖》这一幅书法作品,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被贬杭州,为了治水,修了如今著名的苏堤。除此之外,苏轼还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百姓吃,这也就是东坡肉。被贬惠州,朋友写信过来安慰,他却写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儋州,地处海南,荒凉至极,他却发现了生蚝的美味。

图片来自网络

在苏轼去世前的两个月,他曾将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回首一生,21岁出仕,22岁丧母,28岁丧妻,29岁丧父,43岁入狱,47岁丧子,50岁之后一贬再贬。在65岁的时候,苏轼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总是磨难多于喜乐,虽世界以痛吻之,他却报之以歌。

罗曼·罗兰曾经说:“世界上只有真正的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苏轼,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


【责任编辑:1982827697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