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必然拥有一位好校长。这样的好校长,并不是用各种荣誉、证书堆砌起来的,而是留给学校多少文化遗产。若干年之后,当校友们聚会时,能够讲述关于学校、关于校长的许多‘故事’。这样的好学校,并不是用各种学科竞赛、升学率和名师专家包装起来的,而是真正从人的角度来教育人、培养人和发展人,在教育领域中敢于破禁锢、树新风,真正成为一所学校,成为真正的一所好学校。”
可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有能力的校长外,还要依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指在学校育人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包括全校教职工在内的,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就其模式而言,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外文化等的显性形式,以及价值观、教育观、校风学风班风教风等的隐性形式。还有定义直接狭义地认为,校园文化主要是该学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于是,一些人认为校园文化虚无缥缈,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校园文化能起的作用也有限,就不重视了。的确,校园文化是无形的,但同时也具有渗透性、互动性、传承性的特征,一旦被提炼出来就可以一直继承下去,不会因为“好校长”的离开而消失,也不会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在实践中,校园文化对全校师生有着重要的引导、激励和规范的作用。只要对校园文化进行梳理、提炼和表达,让广大师生可感知、可遵循、可复制,校园文化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的功能。因此,校园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是一种能动、持续的教育力量。
再者,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展现。因为文化育人不是一种有形知识的灌输,而是依靠全校师生对认同的精神层面的价值的追求。这是超越规范的教育管理方式,从心理学角度,是实现了从“自我”到“超我”的跃迁,这时大家已自觉将规范融入自身血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以更高的道德与精神追求来要求自己。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创建一种环境、一种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健康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学生们身处积极、向上、健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进取心之人。文化育人正是起到凝聚人心、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有效助推作用,是坚持立德树人、贯彻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说过:“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那么,文化治校会比单纯靠人格魅力和制度建设更上一层楼。所以,学校管理,不仅需要优秀的校长,需要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制,还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文化育人应是构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下的重要环节。
校园文化也需是常新的。创新精神的超越,实质也是文化的超越。校园文化能永葆青春、永续永生,是因为它能与时俱进。文化的凝聚力,是一所学校发展理念的展现,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并符合进步的潮流直接影响人的成长。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来确立发展目标,实质上是在学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成就其创新力、品牌力和竞争力。文化“软实力”代表新的发展生产力,可以形成新的教育增长点。正如俗语“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校长”所说,文化兴校会是学校未来发展必须经历的一道坎。而今天的教育,重视知识育人导致创新精神欠缺、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带来信仰多元、分数至上让教育显得功利,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和锐意进取的意识受到限制和挑战,特别是在面临道德修养和人性美德考验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似乎缺少了适应教育文化发展的思考。文化育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对于人的个性的唤醒,所以,更应重在对人性美德修炼从而促进品格的成长上。文化育人把握时代的精神,才能在社会需要的时候塑造出可用之才。当下,校园文化建设进入新媒体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还需紧跟网络新媒体发展趋势,更新思想观点,把握规律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主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积极拓展网络思想文化阵地。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庄经纬,浙江大学在读博士生,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辅导员,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校园号“庄经纬”负责人,出版《100个大学生的青春梦》、《青春尤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