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了!离开最不舍的是家乡味儿
旧的一年已成过往,新的一年正在路上。新年的余温还未完全散去,上班族的假期却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过年七天乐”迎来了尾声,全国各地都开始复工复产,又是一番热闹景象。也许还有很多人沉浸在新年的美好之中,新年的“余味”犹存,年的“温度”犹在,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便是“新年快乐”。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由于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差异,各地的新年习俗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无论在除夕的团圆夜还是整个春节期间,无论是守岁还是吃食习惯,都有着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忙碌之余,不如一起来回味一下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们他们家乡有什么独特的正月风俗吧!
粉乡广西
说起春节,来自广西玉林的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汉语言191班的邱娴同学向我们介绍道,玉林春节最具特色的习俗莫过于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大碌米粉加粉肠,当然,也有吃面条的,寓意长长久久。同时,在这一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打碎东西,不能扫地、倒垃圾等。
广西的一些地区,在正月里还会进行舞鸡、舞牛活动,以此来增加节日气氛。舞春牛尤为有趣 ,“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
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寻味金华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新闻学201班的方婷同学来自浙江金华。正月里的金华一直从大年三十热闹到正月十五。在春节这个阖家欢乐的日子里,美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金华农村,“杀年猪”可是一件大事,为了保存方便也为了吃起来更香,人们通常会把杀完的年猪腌制成腊肉,过年时便可以吃上香喷喷的腊肉了,这在拜年的饭桌上可谓是一道“硬菜”。
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的金华年味十分浓郁,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跟亲朋好友说着吉祥话。逛一逛新春庙会,吃一吃家乡美食,大家团团圆圆过一个幸福金华年!
劲道河南
据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191班的张思雨同学介绍,河南传统民俗源远流长且丰富多彩。正月期间,各类民俗表演队汇聚一堂,有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特色浓郁的民间艺术。她还提到家乡的庙会活动,浚县庙会素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浚县一年一度的“正月庙会”闻名遐迩,这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原生态文化的缩影。
而在郑州及周边一带,春节习俗里还有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说。据说郑州周边的农村早些年尤为重视这一习俗,一是因为新年期间有很多忌讳,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安以图吉利,另一个说法则是说为了“补窟窿”,从前老百姓不富裕,过去一年可能欠了外债,他们管这些叫“窟窿”,那新的一年,吃面皮就是为了填补这些“窟窿”,这也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表达方式。
泉州味道
泉州年味有什么?传唱千年的南音古乐、品茶话仙的民俗民风、中西合璧的传统民居、海鲜山珍的闽南家宴。繁盛的海外交通让这个以“刺桐港”闻名世界的“光明之城”存留了大量历史遗迹和绚丽的艺术遗产,也孕育出独特的人文风貌。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网媒191班的胡卉洁同学来自福建泉州。在泉州人的正月饭桌上总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年货,比如绿果,绿果是用清明草混合粳米再配合着糯米磨成的浆制成的小点心,里面再包上笋丁、肉末、腐竹等,咸香软糯。
“我们那里还有种叫芋包的小吃,用芋头捣碎混一点淀粉和盐,中间再裹肉馅,超级好吃的!”胡同学回忆道。
再就是做春卷,由春饼演化而来的春卷作为中国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美食,流行于中国各地。但泉州春卷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选用猪身上的网油作外皮,里面包上各式的配料,包好以后可以蒸、炸。
同时,泉州人民还会提前炸一些带鱼、排骨之类能放置较久的菜,年夜饭或请客的时候才会拿出来。
除夕吃过年夜饭,十二点一过,泉州人民就会点燃用金箔纸折成的“金元宝”,还会到户外燃放鞭炮烟花。在泉州农村地区,烟花燃放可能持续到半夜,是真正的“火树银花不夜城”。在晋江地区,人们还会在院里烧起篝火,男丁们要围着火“跳火群”。
对于出门在外工作或学习的游子们,回家过年总能牵动着他们的心。其实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何种新年习俗,过年的意义,就在于一家人的团圆,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随着过年假期的结束,复工复产也在有序进行。一场专属于年的“返工大戏”,显得“新年余味”十足。路上舟车劳顿,街上人潮汹涌,或许也是年的“余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