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四史”中发现上海交通大学党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知识

从学习“四史”中发现上海交通大学党史

2021-03-09 15:36

来源: 党委宣传部 马克思学院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何谓“四史”?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第一次完整提出,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在学习“四史“时发现,交大党员和党组织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诞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八大贡献。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展示交大党员风采及党组织百年辉煌历程,有重要意义。

一、交大人在党的创建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南洋公学师范院学生白毓昆是李大钊的领路人。白毓昆,字雅雨,江苏南通人,辛亥革命滦州起义领导人和烈士。他1899年肄业于南洋公学师范院,任外院教习,在地理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1908年受聘为北洋法政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史地教员,他展示中国历史上版图在近代系列屈辱条约中被列强蚕食的过程,启迪学生反帝反清的爱国民主热情,培养了李大钊、李德全、刘清扬等青年才俊。他介绍李大钊参加”革命同盟会“,引导他走上救国救民之路。白毓昆的慷慨就义坚定了李大钊“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决心。李大钊以恩师为榜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生命,年仅39岁。李大钊与白雅雨百年师生情至今仍延续着,2017年,李大钊曾孙女李晓莉专程赴南通拜谒白雅雨陵墓。

二、是最早建立党团组织的近代中国高校之一

南洋大学(交大前身)的党、团组织诞生于风云激荡的五卅时期。1926电机系学生张永和和陆定一分别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和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书记。

张永和,云南泸西人,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交大第一位党员,也是五卅运动的学生领袖;1925年9月,他发展室友陆定一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陆定一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底,南洋大学独立建成党、团支部,是中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党、团组织之一,党支部成员8人。陆定一后来深有感触地说:“我曾在交大读书八年,我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是在那里形成的”

2020年6月29日,第一个党团支部纪念碑奠基仪式在徐汇校区举行,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为纪念碑的选址揭牌,将成为“行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新“成员”。

三、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堡垒”

交大党组织在白色恐怖顽强奋斗,1940年建立党小组,1942年重党支部,1946年9月升为党总支,成为国统区党的第二条战线的一支骨干力量。1947年5月,交大地下党有理、有节地成功领导了护校运动;1948年组织全市学生万余人在交大广场举行“反美扶日”大型集会,成为沪上知名的“民主堡垒”;在迎接上海解放中,交大学生穆汉祥、史霄雯、曹真等遭到国民党残酷杀害。

新中国成立前,交大党员总计400余人,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陆定一、汪道涵、江泽民、李文采、吴增亮、黄旭华等,他们为党和新中国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

四、配合新中国工业布局,建设国防工业大学

1952年,中共交通大学委员会建立。在校党委领导下,交大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逐步建成国防工业大学。

(一)调整专业设置,服务国家工业化建设。五十年代初,交大根据政务院提出的“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的发展方针,进行院系调整。党委明确表态:“交大是国家的交大、社会主义的交大,我们不能撇开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利益来考虑问题,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根据国家需要,交大把优势学科并入兄弟院校,由理学院、工学院和管理学院构成的三院17个系,调整为机械类、电机类、造船类共7个系的工科大学;60年代初,交大执行以“军用舰艇为主、军民兼顾”方针,又向单科的造船为主的国防工业大学转型。

(二)支援西部建设,创造“西迁精神” 1955年4月,根据国际局势及国防建设需要,高教部发布《1955年到1957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及新建学校计划(草案)》,提出交通大学在内的五所沿海高校西迁。交大党委迅即成立迁校委员会,派专人选址、建校,并对师生员工和家属进行宣传和动员。1956年6月,交大用不到一年时间率先实现西迁,创全国之首。2017年12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15位西迁老同志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赞扬交大的奉献精神。

五、勇立教育改革潮头,开创数个“第一”

交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率先谱写了改革开放序曲:在国家领导人关怀下,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和六机部部长柴树藩分任交大管理委员会正、副主任;校党委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抢抓重大机遇,引领教育改革。

(一)组建高校第一个访美代表团,开启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的破冰之旅

为了与世界大学接轨,1978年9月29日,交大组成建国以来第一个高校访美代表团“上海交大赴美访问团”。校党委书记邓旭初带队访问27所高校、

14个科学研究所,与4所名校结为“姐妹学校”、签订十多份学术合作协议等,打破中国高校与世界隔绝的局面。

(二)率先实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校党委率先提出办学自主权要求、实行的系列综合改革,写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1984年5月15日)之中,”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改革管理制度,层层扩大自主权,实行定编定员,人员流动,挖掘学校科研潜力,承担经济建设研究课题,制定教师工作规范,明确干部岗位责任,试发岗位津贴和职务工资,提高了教学质量,出现了科研新局面“,102个字。

(三)接受海外捐赠,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1981年,交大接受爱国侨胞捐赠,建成包兆龙图书馆,开创新中国教育界接受海外重大捐建项目的先河。

(四)率先建设新校区,解决跨越式发展的空间瓶颈

校党委深谋远虑,未雨绸缪,1983年7月,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教育部批准,着手开辟闵行新校区。1987年11月20日建成,时任上海市长江泽民同志“参加了新校区的落成,还有新生的开学典礼 “现有徐汇、闵行、七宝、黄埔等校区总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

邓小平同志对交大各项改革给予充分肯定1984在西郊宾馆接见了交大领导和师生代表

六、校党委谋篇布局,交大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改革开放以来,交大党委以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高瞻远瞩地为交大制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1982827697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