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品味,演绎,让端午文化再上“新” ——杭州市富春第四小学课程团队开展项目实践活动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又是一年端午到,富春四小“德智融合”课程团队围绕“夏耕·端午采风”这一主题,设计了“课本里的端午,一起传承,让文化活起来、舌尖上的端午,一起品味,让文化动起来、祈福中的端午,一起演绎,让文化美起来”三大板块,融合语文、数学、美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以项目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节日的文化,催生传承的热情,耕学而定,让端午文化再上“新”。
课本里的端午,一起传承,让文化“活”起来
追根溯源,“端午节”从何而来?端午习俗如何产生?又如何一步步传承至今?语文课上,一年级课程团队的老师围绕《端午粽》开展了“粽情话端午 文化永传承”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最初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那么还有哪些端午节的习俗呢?于是,孩子们利用假期搜集有关端午的习俗,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分享交流。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端午习俗。我们家乡的端午节习俗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操办端午节的?四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老师们带领学生走进了《家乡的端午节》。同学们认真完成了实践活动体验单,和亲人一起感受家乡端午节的别样风情。
看着一张张体验单的内容展现,一段段端午故事的娓娓道来,孩子们的文化审美与家国的共同价值相融相通,端午话习俗,让文化“活”起来。
舌尖上的端午,一起品味,让文化“动”起来
舌尖上的端午,是味蕾的满足,心灵的绽放,文化的感受。端午节来临之际,“换粽方式品端午”课程是孩子们最享受的一场文化之旅。
粽子的形状都有哪些呢?有竹筒形、长方形、圆锥形、三角形……总有一款让你意想不到。孩子们观察到哪些平面?几个边,几个角?数学课上,孩子们一起探究“端午粽”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商场超市,进行了一次 “粽子大调查”……“数”说端午,“粽”形一夏,孩子们爱上这样的数学课。
青青的粽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大枣。劳动课上,师生一起学习粽子的各种包法。这不,孩子们利用假期,和家长们一起开心“粽”动员,采集粽叶,开始了“粽叶七十二变”。 “将粽叶卷成漏斗状,放入腌制好的五花肉,再用米充实压紧……”最后,一个个可爱的粽子就“出炉”了!尝一口,美滋滋,乐开怀!
美术课上,孩子们在石头上“画端午”,在扇面上画一幅荷花图,誊写一首端午诗句,在书画中感受传统文化气息……捏一个黏土棕,折一串小纸粽,巧手“品”端午,有味!
“动”起来,动手包包粽子,动手画画粽子,动脑探究粽子的形状与品种,小小的一团粽子,让我们一起品味深邃的文化精髓。
祈福中的端午,一起演绎,让文化“美”起来
端午节来了,亲手制作一个香囊,送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成了现在很多人联结情感、传递祝福的方式。美术社团的孩子们在《寻“艾”有你之端午香囊》一课引领下,画艾草、剪艾草、晒艾草……还用艾草做起了端午香囊。于是,一块块普通的布,一根根普通的线,在孩子们的手中便“化为神奇”,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精美的DIY小香囊。告诉大家,我们的这项“走进三he·本草园之万物皆可艾”课程还上富阳电视台了!
五彩绳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它是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手臂上,故叫做长命缕。佩戴五彩绳有避邪,兼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绳编社团的“小巧手”们动起来了!他们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搭配,编出了各种精美的彩绳,搭配彩色的小铃铛,十分精巧别致。课后,有的孩子们把五彩绳戴在自己的手臂上,甚是好看!
碧艾香囊处处见,是端午时节的习俗之美;彩线轻缠红玉臂,是端午时节的妆扮之美。在这个火热的季节里,祈福纳祥也好,压邪攘灾也好,纪念先贤也罢,有了如此美好的开端和吉祥的寓意,幸福也将如期而至。
在《人与永恒》里,周国平对文化传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的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朵。”诚如斯言,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有传承土壤的滋养。在“夏耕.端午采风”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中,富春四小一如既往践行着“德智融合”这一育人模式,让孩子们带着项目走进端午,传承习俗,品味精髓,演绎时尚,让孩子们真真切切过一回“端午节”。
撰稿: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