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 | 致敬了不起的她!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妇女节 | 致敬了不起的她!

2021-03-08 11:06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用奋斗书写奇迹,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一亘古未有的伟大胜利,在煌煌史册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广大扶贫干部是新时代的英雄,值得我们深深致敬。


今天是国际三八妇女节,我们节选了部分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巾帼英雄事迹,向她们致以最深的敬意和最美的祝愿。


夏森

“不能让孩子在教育上吃苦”


在今年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了奖章、证书、奖牌。颁奖过程中,出现了极为感人的一幕。


98岁高龄的夏森坐着轮椅,被工作人员推上台。她先后两次颤颤巍巍地用手撑着轮椅扶手,试图起身向习近平总书记致意。


看到老人的举动后,总书记轻拍她的肩膀,俯身向她颁授证书。这一幕在现场引发热烈掌声,同时也透过直播画面,让众多观众热泪盈眶。



夏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离休后,她将自己的晚年生活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这一干,就是15年。“不能让孩子在教育上吃苦”“扶贫先扶教,治穷先治愚”,这是夏森埋藏于内心的信念。


从2006年开始,夏森便在中国社科院的两个定点扶贫县——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和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坚持捐资助学。2013年,夏森又拿出了多年的积蓄,捐资100万元设立了“夏森助学金”,为两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户提供资助,帮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和高三学生上学,目前已经资助182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夏森”这个名字,在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心中是理想和信念的传承。陕西省丹凤县下湾村的张磊(化名)2015年考取清华大学,因家庭经济困难,他也是“夏森助学金”的受益者。2018年的端午节,他和其他受资助的同学一起去看望夏森奶奶。张磊回忆:“当时看到他们两位老人特别受感动,他们的生活真的非常简朴,(家里)摆设很普通。夏奶奶和爷爷都是共产党员,我当时也在提交入党申请书。见到他们,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的认识。”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教科体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刘宗文打开台账,介绍道,“2016年,夏森助学金就开始资助我们上犹县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标准是每人每年5000元,五年来共资助我县贫困大学生42人,88人次,资助金达到了44万元。”


这些钱,都是夏森与老伴的生活费和离休金,他们平常的生活十分节俭,吃穿用度“够用”即可。捐资助学方面,他们总是不“知足”,总是毫无保留。



张桂梅

“如果我是一条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润一片绿洲。”


“如果我是一条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润一片绿洲。”这句话出自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一位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的乡村教师。



40多年来,她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用持之以恒的无私奉献,帮助乡村女孩走出大山,去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张桂梅17岁来到云南支边,在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在贫困山区,许多女孩的求学之路在初中就被迫中断。“我想读书,可家里穷,要让我嫁人。”女孩无意中的一句话戳中了张桂梅的心,这让她萌生了一个想法:筹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



2002年开始,张桂梅四处奔走,不顾他人的误解和白眼,“像乞丐一样”筹集经费。经过千难万险,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2008年,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终于建成。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首届共招收女生100名,因为入学分数没有门槛,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加上学校条件简陋,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17名教师有9人提出辞职。


眼看学校就要办不下去,心灰意冷的张桂梅在整理资料准备交接时,突然眼前一亮:剩下的8个人里有6名党员。她把6名党员找来,画了一个党旗,带领大家对着党旗一起重温入党誓词,还没宣誓完,大家都哭了。



从那之后,张桂梅带着老师和学生们,几乎拼尽了全力。学生的作息被严格控制在分秒间:早上5点多起床,夜里12点休息,3分钟之内从教室赶到食堂,吃饭不超过10分钟……有人说张桂梅苛刻,其实张桂梅比谁都更心疼孩子们,但她又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读书和考大学对于山区女孩的意义。


学校成立至今,已有1800多名女孩,从这里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她患上了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10余种疾病。



她像一颗火种,托起了山区女孩们的希望;她像一位勇士,手握利刃,斩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白晶莹

“草原绣娘”


白晶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蒙古族家庭,她的母亲和姥姥都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上都是绣花,就连家里的被子、门帘、窗帘也都是妈妈绣的,每天晚上我都陪着妈妈在煤油灯下做手工活。”白晶莹说,她从小就练就了一手娴熟的刺绣技艺。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角声中,有心的白晶莹似乎“听出”了传承和发展蒙古族刺绣的大好机遇。


2016年,在旗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白晶莹担起了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和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的重任,先后组建了科右中旗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祥瑞刺绣扶贫服务有限公司和图什业图刺绣基地,成功地让刺绣与脱贫挂上了钩。



艰苦创业的日子里,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天,她始终奔波在培训路上,全旗12个苏木镇、173个嘎查村都留下了她的足迹。赶上了改革发展的好时代,历经数百年沧桑的蒙古族刺绣,从宫廷走向民间,从衰败走向繁荣。分散各地的草原绣娘走到一起,重拾技艺,用巧手为科右中旗捧回了“中国蒙古族刺绣之乡”“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中国手工刺绣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荣誉。



黄文秀

青春选择:“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革命老区百色;她选择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把双脚扎进泥土,为群众脱贫攻坚殚精竭虑;她忍痛告别重病卧床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面对危险坚定前行,却不幸遭遇突如其来的山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她就是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每当进入雨季,广西百色大石山区时常遭受洪涝、塌方、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侵袭。2019年6月16日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一条从百色市通往乐业县的山路被突如其来的山洪淹没。黄文秀在驾车返回乐业的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


1989年出生的黄文秀性格开朗活泼。同学们对她的印象是:爱美,喜欢穿裙子,会弹古筝,写得一手好字,有一点时间就专心致志地学画画。她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热情阳光的感染力。


2016年毕业后,黄文秀没有留恋都市的繁华,毅然回到革命老区百色,作为优秀选调生进入市委宣传部工作。



百色位于广西西部,自然条件较差,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8年3月26日,黄文秀响应组织的号召,到乐业县偏远的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有同学问过她,为什么要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偏偏回到贫穷的家乡?她回答:“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石山林立的百坭村是深度贫困村,全村472户中有195户贫困户,11个自然屯很分散,最远的屯距村部13公里,好几个屯距离都在10公里以上。


初到村里,黄文秀碰了“钉子”。“我们这里穷了那么多年,真的能脱贫吗?”“你一个女娃,能行吗?”一些村民议论纷纷。黄文秀一开口就是普通话,敲贫困户的家门时甚至会吃“闭门羹”。好不容易进去了,打开笔记本,群众却不愿多说。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必须尽快打开工作局面,黄文秀急得哭鼻子,晚上回到宿舍整夜睡不着。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就要从内心把群众当亲人,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真正和他们打成一片。


黄文秀请教有驻村经验的同事和村里的老支书,悟出了道理。很快,她改变了工作方法,到贫困户家不再拿着本子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帮助扫院子干农活;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里,帮他们摘砂糖橘、种油茶,一边干活一边唠家常;她不说普通话了,学着说方言……



黄文秀周末经常不回家,走访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还绘制了村里的“贫困户分布图”,每一户的住址、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都一一标注在笔记本中。群众从开始接纳黄文秀,到打心眼里喜欢她,敬重她。


山路太远,黄文秀还不时要去镇里、县城开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将私家车开到村里当工作车用。2019年3月26日驻村满一年,汽车仪盘表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当天她发了一个微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


黄文秀的奔忙带来了她渴望的收获,昔日的贫困山村发生了变化。2018年,百坭村8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88%下降到2.71%。



2019年6月14日,黄文秀穿着印有“第一书记黄文秀”的红色马褂,双手撑在黄土上,爬到河沟边查看暴雨冲毁的水利设施,当晚就组织村干部制定了抢修方案,计划回村后立即实施,不影响群众生产。


这是她在村里留下的最后背影。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