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文之一 互文见义
论语说文之一——互文见义
赵华
各位朋友大家好,“论语说文工作室”正式与大家见面了。凡事“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今天在这里首先为工作室正名,所谓“论语说文”,就是论说语文,它采用了常见的“互文”的修辞手法。
什么是互文呢?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的特点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就是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相呼应、互相补足、合而见义。互文的手法在古诗文中极为常见,比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月光与烟霭共同笼罩着秦淮河的河水与岸边的沙地”,如果我们各执一边来刻板地解释,就有悖常理了;再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则是上文省去了“汉”,下文省去了“秦”,上下补充合而见义。
互文主要有单句互文、偶句互文、多句互文和隔句互文四类。所谓单句互文,就是互文手法出现在一句话中,像“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时明月汉时关”,又如《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它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上船,不然如何有后文的“举酒欲饮无管弦”?偶句互文(也叫对句互文),就是互文手法出现在对偶的两个句子中,文意彼此呼应,比如《木兰辞》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同样不能拘泥于一边,而是当窗对镜来理云鬓贴花黄。再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不因为外物和自己的得与失而或喜或悲。再比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是偶句互文,它们上下两句互有省略,而又相互补充,至于如何解释,大家不妨试做分析。多句互文(也叫排句互文),是指互文出现在多个相邻的句子中,比如《木兰辞》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不是在东南西北各集市分别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再比如刘辰翁的《柳梢青·春感》中的“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这三句互文,就是辇下、山中、海上的风光、岁月与心情,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就是隔句互文,是胜友高朋如云一般坐满了座位,作者以此来描写滕王阁上宴会的盛况。
韵文对字数与格律都有严格的限定,讲究凝练含蓄、言简意繁,而互文正是一种以少胜多的修辞手法,因此在诗词中被广泛使用。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一端。比如《捕蛇者说》中“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如果拘泥于文辞,把它解释成从东西方来的悍吏只叫嚷,但不骚扰抢掠百姓;而从南北方来的悍吏只骚扰抢掠百姓,但绝不出声,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有正确地解释为“这些悍吏到处叫嚷骚扰抢掠”,才能把苛政猛于虎的主题充分地表现出来。
互文的作用,不仅在意义上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言简义丰、表意委婉,在形式上也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前呼后应、文脉连贯,在效果上则朗朗上口、意蕴丰满、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而且它还暗合了中国人讲究对称和谐的审美心理。
互文现象不是古汉语的专利,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大量存在。无论是文学艺术作品,还是日常生活,都能见到互文的身影。比如《常回家看看》的歌词中唱到“生活的烦恼与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而我们日常口语中的“打爹骂娘”“里应外合”“口干舌燥”“人困马乏”“山重水复”“烟消云散”“东张西望”“东倒西歪”“东拉西扯”“内忧外患”“嘘寒问暖”“左思右想”“瞻前顾后”“谈天说地”“谈古论今”等,都是互文词语。这些例子,大家经过认真分析,自然会有正确的解释,这里就不再多讲,也请大家试着去发现一些我们日常用语中互文现象,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修辞手法。
我们学习古汉语中的修辞手法,不仅是为了读懂古诗文,更主要的是要把其中的精华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了解互文的手法也是如此,如果能把它运用到我们的语言之中,就会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提高语言魅力。
我们的公众平台命名为“论语说文工作室”,意在与大家一起“论说语文”,来深入探讨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人文、语言与文化相依相生的关系。让我们从一篇古文、一首诗词、一个汉字中,去发掘语言的魅力,感受人文的情怀,探究文化的精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