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文工团实践队:在红歌声里访长征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频道

东南大学文工团实践队:在红歌声里访长征

2023-07-19 13:25

来源:学习强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本文转载于学习强国:

https://article.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6120108162685375323


今天,昔日的星火已然燎原。

我们是火的孩子,在火中出生,长大,习惯并依赖着火的存在。

可是火是如何传承的呢?

是啊,课本已经告诉了我们许多,但那终究是我们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地探索。我们知晓并习惯了“是什么”,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如黑夜中逐光的萤火,而萤火终究不是炬火。你知道吗?长征时,每位红军战士都被要求携带一根粉笔,每天至少要写三条标语。而到了晚上,他们炬火相连,在黑暗的夜空里,他们便是星火。

图为遵义会议纪念馆俯瞰图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孟子涵 摄

那,我们又该如何去了解呢?

纪念馆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它的建立依托于真实的历史遗址,那更是再好不过。在这里,请你认真观赏,加以思索。既然是专程来造访历史,又怎能匆匆而过?如果路途遥远,难以成行,那数字展馆与青年大学习一样可以满足我们求知的浅层探索。只是,看的愈多,你心里的问题也就愈多:如果说一位先烈的英勇事迹源自它的伟大心灵与高尚性格,那为什么红军里,历史中,会有无数这样的先烈,无数团火?究竟是高尚者汇集到了红军,还是红军培育了高尚者?不满足于“是什么”答案的你将无数个“为什么”堆积起来,便出现了一个最终问题:“传承”是什么?

也许你会疑惑:这不还是“是什么”吗?这并不奇怪,因为当人们选择了传承时,他们就不会再去问“为什么”。当问题不再是问题,答案就将带来新的答案。而在我们身处的这团火里,答案或许是“歌”。

不是吗?想一想,战况瞬息万变,前路步履维艰,即使条件这般艰苦,红军剧社仍照常举办。在延安搜集的长征原始记录里,每翻一座山,指导员们都会编对应的歌谣,搞翻山比赛,前方打了仗,胜败很快就会以歌曲的形式在战士中间传开。更有《打骑兵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样的专项歌曲,以亦乐亦知的形式在红军中久久存在。而在红军以外,苗族,瑶族……无数区域,无数人民,在红军经过后,都唱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长征红歌,这是长征的种子吗?这是人民的选择。

图为延安文艺纪念馆内《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孟子涵 摄

而在源头活水的滋润下,抗日,解放,乃至建国后的抗美援朝等无数战役,都涌现出了大量的红色歌曲,它们或许来自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笔下,或许来自大别山一线的战士嘴里,但仔细聆听,你便可以发现,它们都有着长征红歌的影子。或许是改良改进的曲谱,或许是一以贯之的腔调,又或许,是响彻其中的发芽结果的长征精神。也只有在这样的对比与观察中,你才可以发现星火的传承与演进。

图为延安文艺纪念馆前小队合影图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孟子涵 摄

直至今日,红歌仍多维地出现于我们身边。你知道吗?在延安红街,红歌是24小时播放的,在遵义的中小学里,红歌教育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遵义,在延安,乃至放眼神州大地,都几乎没有不会唱红歌的人。即使岁月飞逝,在接受东南大学新时期长征文工团实践队伍采访时,已经记不得许多时期的老红军高志昌仍能清晰洪亮地唱出自己编写的《宝塔山》革命歌曲。此时,院内的红军战士们或和或唱,仿佛跨越历史,眼里再次闪烁出长征的光芒。

图为延安市红色街区延安红街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孟子涵 摄

在遵义会议遗址纪念馆,红歌则侧面反映出了转折点前后红军风貌的转变。在延安中共中央西北局遗址,红歌则展现了根据地人民充满希望的未来。长征胜利结束,但长征诞生的红歌,长征播下的种子,精神,却都方兴未艾。而自红歌切入,探寻星火何以萌发,燎原,则正是东南大学“红歌声里访长征”系列社会实践的要义所在。火的孩子,终究也将成为火。当我们与先辈们于红歌中共鸣时,历史脉络下的传承序幕方始揭开。在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乃至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里,愿星火长明,传承永在!(作者: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孟子涵)

【责任编辑:赵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