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古村行迹,红音乡传,南京栖霞区传统村落红色研学教育实践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部署要求,同时响应国家“保护传统村落、推动乡村振兴”政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通信学院“红音乡传”实践团于7月10日-7月14日前往南京市栖霞区桦墅村开展“古村行迹,红音乡传”——基于南京栖霞区传统村落的红色研学教育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青年力量,薪火“乡”传
“红音乡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由11名新时代热血大学生和1名指导教师,共12人组成。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也寓意着11名大一学生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耀下,践行党和国家的宗旨,赓续红色血脉,夯实技术技能,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走入“社会大课堂”,走进乡村“小阵地”,寻觅村落“红印记”,传递青年“新声音”。
图为实践团在桦墅村特色雕塑前合照 余灏摄
古村行迹,文化寻根
桦墅村是一个具有近1500年历史的传统村落,这里既是南宋抗金名将秦钜的故居,又是被誉为“国家森林乡村”、“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的示范乡村。“红音乡传”实践队深入桦墅村寻找革命红色热土,发掘乡村红色印记,焕活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文化故事。
漫步于桦墅村青石板路上,偶遇几个在乡间小路跑跳的孩童,实践团在和孩子们表明此行来意之后,小朋友便主动提出愿意担任此次“探秘红色印记”的向导。在孩子们的协助下,实践团成员顺利前往“凤凰书屋”、“党建石塑”、“示范稻田”、“周冲水库”等红色印记,探寻桦墅村十年蝶变的密码。
随后,实践团成员开始通过走访入户的形式,了解抗金名将秦钜的爱国故事和“点将台”、“状元井”、“秦公桥”等旧址介绍,并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情况。
驻足乡间,登临瞭望塔,远眺交错有致的白墙粉黛,实践队成员被秦钜当年面临劲敌临危不惧,舍小家顾大家的大义凛然所鼓舞,也为如今党建引领,村落摇身一变成为“绿水青山”的全国示范乡村而赞叹。
图为当地小朋友带领实践团一起寻找当地红色文化 钱丹丹摄
图为实践团向村民了解抗金英雄秦钜爱国事迹 余灏摄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顶着烈日,实践团成员朝着桦墅村自然村之一的周村走去,在入村的一家小卖店,实践团遇到了在门前纳凉的孙奶奶。下午一点本是老人的休息时间,但是她见实践团一行人到来,便热情招呼大家进店坐下。老人因为耳背,交流多有不便,但是依旧很愿意与实践队这群“年轻人”分享曾经那段岁月的“不易”和当下的“幸福”。
“看到你们,就会想到自己的孙子孙女,一家老小热热闹闹,生活越过越好。这种日子是搁在从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以前这里就是一个小村庄,那时候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好啦,我的孩子都返乡创业,收入也比之前多不少,老年人看病就医很方便,村里山清水秀舒舒服服,我的心情也是越来越好哇。我们这些老百姓是打心眼里感谢党和国家对乡村的关照啊。”
为了给老人留出休息时间,实践队成员在与其交谈片刻后便与老人告别。相机定格的一瞬是老人眼里的岁月静好,透过这份美好实践团也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默默守护。
图为实践团与孙奶奶合影 余灏摄
缘起食堂的创始人周洁女士是土生土长的桦墅人。2022年,她放弃在外打拼的一切,选择“逆流”返乡,自己当起“小老板”。在谈及为何选择回乡创业时,她说道:“乡村振兴利好政策的出台,为返乡创业的青年人提供契机。桦墅也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村落到今天被更多人熟知。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桦墅承载太多我的记忆与故事,我也希望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周女士与桦墅再续前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在缘起食堂回归自然,坚守初心,遇见自我。
随后,周女士和实践队成员介绍她近期正在研发的中式糕点国酥的新品类。外表形似梨子,内馅松软可口的小梨儿酥将中式美学与现代审美融合,提醒着当代人要记得今日幸福的“来时路”,秉承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与祖国和家乡同向同行,与故人和亲人永不分离。
图为缘起食堂老板向实践团介绍小梨儿酥创作缘由 余灏摄
跨古穿今,青春“童”行
实践团选取党史小故事,如《金色的鱼钩》、《半条棉被》、《朱德的扁担》、《一根灯芯》等,并将其以“图文”形式进行展示,通过同小朋友共读党史故事,重温革命历史的温度,夯实信仰之基。此外,实践团运用“图片连连看”、“剧本杀”形式带领小朋友“沉浸式体验”中国革命史上的红色之旅。
图为实践团与小朋友进行“连连看”“剧本杀”游戏互动 余灏摄
提笔筑梦,制扇至美。在学习完党史故事片段后,小朋友们有感而发,他们带着心中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对伟大祖国的祝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画笔和颜料在扇面上进行描绘。党旗、红星、祥云、旭日等元素跃然于孩子的扇面画中,一把把团扇,一颗颗纯真的心,饱含对大美中国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图为实践团与小朋友共同制作扇面画作品展示 余灏摄
在实践团成员的帮助下,10岁的陆陆第一次接触纸浆画,并顺利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作为祖国的小小花朵,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我深知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披荆斩棘所换来的。我一定会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向党和国家看齐,早日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看着自己的作品,陆陆开心地和哥哥姐姐们分享着内心的喜悦。
从纸浆制作、颜料调制、草稿构思、着色成型,纸浆画的制作需要经历长达12小时。纸浆画的制作需要有经历时间的耐心和着色制作时的谨慎。在制作纸浆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但想着最终能够实现小朋友们的心愿,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实践团成员钱丹丹说道。我们想通过这幅作品告诉大家:当代的我们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红旗下的多姿多彩如同祖国新一代正奋斗在不同赛道上,愿我们这一代跑出奋斗圆梦的“加速度”,以青春之名,扬奋斗之志,担时代之责。
图为实践团前往桦墅村前一晚进行纸浆画颜料浸泡 余灏摄
图为实践团与小朋友共同完成纸浆画 余灏摄
科艺协同,与时偕行
一次偶然的机会,指导老师崔雪获悉了团队中有个会做手账的女生,身为教育专业的指导教师立刻联想到了可以用“立体活页”的形式来串联三下乡的活动素材和实践成果,并将其制作形成属于本团队的社会实践“立体书”。为了能够整理出第一手的资料,团队成员往往都是白天顶着烈日下乡,晚上聚在一起梳理“立体书”篇目逻辑,并进行素材粘贴。三天下来,仅仅是活动照片就有1000多张。“说实话,在这之前我对立体教材并不是很了解,我也没想到平常在实训工坊里敲着键盘、跑着数据的我也会接触到这样一些需要动手、需要美商的手工活动。当我跟着大家一点一点的做这本“教材”的时候,我意识到能够将团队社会实践的所思、所想、所行整理成一本小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幸福,这种幸福是我们对实践过程点滴小事的回忆,也是为后续其他青年学生来此地参观学习提供借鉴参考的满足,实践团成员吴非这样说道。
图为实践团进行“立体书”素材整理 余灏摄
这次走入传统村落,寻找红色印记,团队成员对当地的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里既有村里老太娓娓道来的“秦钜爱国事迹”、状元井、点将台、瞭望塔。也有属于桦墅村专属的红色印记,如桦墅学堂、凤凰书屋,部分红色旧址虽不能保留原貌,但是在此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个村落的红色文化力量。来自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成徐鲲淇同学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的许魏同学正在利用专业知识开发小程序,并基于HMTL5制作动态前端网页地图,赋能红色文化发展。
图为实践团进行HTML5动态地图制作截图 徐鲲淇摄
图为实践团参观凤凰书屋合影 余灏摄
郑心池和马思羽两位同学则致力于打造云端宣传员“顾小川”和“辛小新”两个IP形象,创新红色文化宣传形式,科普红色印记文化知识。谈及为何会创作这两个人物形象时,两位同学说,作为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团支书,我们想着将着用专业所学来为红色文化传播做点事情,希望可爱的文化IP能够更好地带领大家了解红色文化。
“传统文化村落中蕴含宝贵的精神富矿,希望如今置身快节奏的我们这一代,能够回顾过往,追溯历史,留住乡愁,也希望大家能够牢记革命先辈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因此我们以“顾”、“辛”为姓。“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每个人都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小小的我们汇聚力量,必将以燎原之势,响彻祖国大江南北,所以我们用小字作为名的一部分。“川”形似“三”,意味着我们本次社会实践将“科技、文化、卫生”带入乡村阵地,开展青年一代三下乡。“新”则预示着青年一代将会创新实践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传递新时代红色声音。”两位同学继续向大家介绍云端宣传IP形象的内涵。
图为实践团参观瞭望塔旧址合影 余灏摄
小我之劳,大国之梦
如今桦墅村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帮助下,已经成为全国示范乡村。实践团成员在看到传统村落成为红色文化“活教材”,享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山清水秀时,亦深深感慨,这片土地蕴含爱国的赤诚和党带领人民群众敢闯敢为的艰苦卓绝。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学子,他们决定用实际行动展现新一代青年人的风采。团队成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自行制作宣传物料、开发线上小程序、角色扮演防诈骗情景剧、推广并协助安装国家反诈app等形式向广大群众普及网络诈骗知识,提高群众警惕性和防范能力;另外,他们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宣传,通过生态观影、低碳知识科普、垃圾分类飞行棋、迷你垃圾箱分类游戏、废物循环之粘土空瓶改造、义务清理等方式,寓教于乐,引导更多人树立垃圾分类意识,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图为实践团与小朋友进行垃圾分类飞行棋游戏互动 余灏摄
图为实践团同村民进行反诈骗知识宣讲 余灏摄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在南京梅雨天气的燥热和突如其来的暴雨中暂告一段落。宣传员余灏为了记录本次实践活动过程,扛着重重的相机,大汗淋漓,却始终坚持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稳定大家的情绪;在寻找红色印记时,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团队成员往往自告奋勇,提前踩点,带领大部队前行;在与村民交流时,面对“半信半疑、方言难懂”等问题时,队员们往往耐下性子,仔细倾听;为了让实践成果可视化,面对技术难题时,一句“相信我,我可以”也更加坚定了此次实践的信心。
青年学子用蓬勃向上的状态、不畏艰难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肩负青春使命,他们用一曲《一起向未来》,唱响、唱亮青年担当。他们相信,新时代的红色青年,要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具有新的活力,要把传承红色精神,焕活红色文化写在广阔的乡村大地。
图为实践团和村民共唱歌曲《一起向未来》 余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