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大学子三下乡:追寻百年民歌足迹,传承繁昌时代之声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频道

安师大学子三下乡:追寻百年民歌足迹,传承繁昌时代之声

2023-08-15 11:38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本网8月15日讯(通讯员 郑贤彤)“大地欢歌,清韵流芳”。起源于繁昌大地的繁昌民歌,传递繁昌人民歌唱家乡、建设祖国的炽热情怀。繁昌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流传于安徽省繁昌县境内的原指农民农忙时不自觉哼唱出的旋律。后来被音乐者发现并整理谱写成歌。其题材十分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生产类民歌、生活类民歌和爱情类民歌。大多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为进一步促进繁昌民歌传承,弘扬芜湖非遗文化,安徽师范大学新传学院赴芜湖市“芜湖‘三艺’,传承有你”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日走访了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联系了繁昌民歌传承人,汪邦云、金韶光和鲍莉莉三位老师,进行了实践采访。

民歌悠扬回荡,往事历历在目

7月1日,实践团队来到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走访了繁昌民歌传承人汪邦云、金韶光和鲍莉莉三位老师。据了解,金韶光老师一直从事着繁昌民歌的收集、整理、编写和创作的工作。团队通过采访金老师得知:在20世纪80年代,一群歌唱家组成一支队伍来到了安徽省繁昌县,之后几经周转,与当时的安徽省音乐协会一起来到了安徽黄山,一群歌唱家和音乐爱好者互相走访交流并相约四处演出。一次偶然的机会,这群艺术家们深入到了基层,听到了农民们在农作时随口哼唱出来的号子,一时灵光一现,记录了下来。后续创作谱写成了曲子。然而由于当时的领导阶层和普通民众保护意识的淡薄,大量民歌材料失传。


图为金老师和汪老师在查看繁昌民歌资料  刘佳靖 摄

金老师介绍到:“大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这群唱民歌的人四处参赛,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奖项,不过遗憾的是,后来拆迁搬家之类的事,将大部分的奖状都丢失了。”这也是三位传承人最遗憾也无可奈何的事情之一了。直到2008年,中央与地方正式重视文化传承,繁昌民歌被重新重视。

时代飞速发展,传承困境加大

此前大量民歌资料的失传导致如今民歌传承陷入尴尬局面,通过采访汪邦云老师和鲍莉莉老师得知:繁昌民歌与地方的语言和习俗息息相关。“繁昌民歌顾名思义是繁昌地区产生的民歌,换个地方就失去它本来的韵味了”鲍老师对采访人员说道。如今,大量的民歌传承人已经离世了,而民歌的创作与演唱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心血,无数个日日夜夜才有可能创造出一首令人惊艳的民歌。因此即使还在人世的老人也大多没有那么多精力可以支撑起这份热爱了。虽说现在的政府大力宣传和支持文化建设,可真正落实在繁昌民歌保护与传承工作上的资金只有小部分,加上民歌演唱需要的乐队、场地、设备等等都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持。除此以外,对于传承的问题团队通过采访了解到:民歌的传承不像工艺性事物的传承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不断扩大传承群体。民歌传承很大程度上看先天性的天赋。


图为鲍莉莉老师正在回答采访问题  徐雨桐 摄

鲍老师介绍到:一副好的嗓子,便是进入民歌演唱的第一个门槛也是最高的门槛。除此以外,传承演唱民歌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如今大多数家长只是希望孩子在拥有一项技能的基础上努力学习,重心不可能落在民歌演唱上。所以如今的繁昌民歌面临失传的最大困境便是传承人的缺失。

不惧困难前行,谋求传承出路

面对似乎陷入绝境的局面,团队通过进一步采访得知:如今三位传承人老师依旧坚持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此前团队便了解到三位老师曾四处奔波,收集整理并请教专业人士编写了大量的民歌,最后汇编成《繁昌民歌选》。只是后期的资金不足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后续第二本的编写没有再进行下去。于是团队根据这一点以及此前的困境询问了传承人的下一步计划。通过询问得知:鲍老师接下来的主要打算是将收集整理出的目前所有繁昌民歌上传至酷狗音乐,让更多人听到、知道繁昌民歌,实现大众传唱。与此同时,由于鲍老师本身是小学教师的缘故,将继续在小学进行民歌的演唱教学,坚持寻找“好苗子”。除此以外,三位传承人始终坚持将繁昌民歌与新时代相结合,与现代音乐相融合,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


图为鲍莉莉老师正在记录繁昌民歌演唱  刘诗文 摄

通过多次走访,实践团队深刻感受到了繁昌民歌传唱人身上的那份坚持与热爱。面临如此艰难的传承困境,依旧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只为将这部记载着繁昌民歌的历史传承下去让后人知晓,让后人也有机会欣赏它的美。实践队员将进一步明确传承目的,宣扬繁昌民歌,努力推动繁昌民歌的再传播、再发展、再创新。让更多人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使繁昌民歌在新的历史舞台上依旧能绽放出属于自己那份光彩。

【责任编辑:网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