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5633次列车上看凉山发展
截至2022年6月20日,中国已有近3200公里高铁常态化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十年来,我国高铁年均投产3500公里,西部地区铁路里程突破6万公里,中国交通基础设施飞速发展。但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却仍然有一辆时速不到40公里的5633次列车,它承载着凉山人民的希望,将索玛花栽到更广阔的土地上。
8月22日,为了更加真实地感受“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西南石油大学萤光实践队的队员们登上了5633次列车。
这辆列车从凉山普雄开往攀枝花南,全程376公里,共行驶11小时4分钟,沿途停靠26个站,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
这是一辆上学车
列车设有特色车厢,进入学习车厢——3号车厢,很快就能发现它与其他列车的不同之处。四张长桌,四把长椅,两个书柜,一个来自盐边县的初二小姑娘正坐在桌边写作业。走近书柜,各年级各学科的书应有尽有,其中不乏彝文书籍。
图为列车上的彝文版高中地理书冯思洋 摄
列车长王明剑是米易人,工作前就经常坐这辆车,“之前学生们要是想写作业只能在狭窄的小桌板上,为了给他们提供便利,我们铁路部门专门设立了这节车厢。”
图为列车长在整理书籍张竹青 摄
小姑娘闻言,抬头冲着实践队队员和列车长笑了笑:“我感觉这样方便多啦!”比起搭乘高铁出行,乘坐5633次列车对她来说更加方便。小姑娘向队员们聊起她的家乡,房屋翻新了,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医疗设施这些虽然还比不上攀枝花,但比原来好多啦。”
“未来我想考到攀枝花三中,那是攀枝花最好的高中。”小姑娘说到,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希冀。
图为学生在学习车厢内写作业郑傲南 摄
车厢内,队员们还注意到三位女学生,她们来自列车途经站点喜德,今年中考考到了攀枝花上高中。其中一位彝族姑娘尔古五各告诉队员们,她的姐姐从初中开始就一直乘坐这辆列车,现在已经去西昌读大学了。
这是一辆探亲车
顺着车厢过道继续往前走,队员们遇到了瓦尔五加莫奶奶和几个身穿彝族服饰的小朋友。四个娃娃吃凉粉吃得津津有味,奶奶在旁边慈爱地看着他们。
瓦尔五加莫奶奶不太会说普通话,但孩子们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用的也是汉族名字。瓦尔五加莫奶奶有四个孩子,这四个小娃娃分别来自她的大女儿和大儿子,最大的是个男孩,名叫谢亚荣,今年六岁了。
交谈中队员们得知,他们的家在喜德,这次要坐5633次列车去攀枝花。奶奶要带着孙孙们去找他们在攀枝花务工的爸爸妈妈,即将要见到爸爸妈妈,孩子们显得很兴奋。
瓦尔五加莫奶奶普通话不太流利,心却很热情,她告诉队员们,在喜德县,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赚钱,孩子则由家里的老人照顾;现在镇里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也都相对完备,老人们也都在学习如何使用手机。“我奶奶经常拿着手机拍照,还发朋友圈呢。”一边,小姑娘奶声奶气地说到。
奶奶还特别提到了住房问题,前些年因为有了政府补贴,他们一家从大山深处迁了出来。
图为瓦尔五加莫和四个孩子 李铭洋 摄
同车厢的另一位乘客同样是为了探亲,他大概一两个月坐一次5633,几乎每次都是为了走亲访友。
这是一辆便利车
转眼间,王明剑已经在这辆慢火车上工作了快15年了,在此之前他也在别的列车上工作过。“山里的医疗条件不好,很多临产的孕妇从山上下来再到大医院所耗费的时间太长,有很多在车上就生产了。这种情况在我工作期间不是个例。”这可能是5633与其它列车最大的不同之一。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列车上专门设立了健康驿站,配备了红十字救护员和简单的医疗器械。
除了“学习车厢”和“健康驿站车厢”,列车上还专门设立了“流动集市车厢”和“慢车牧歌车厢”。前者可以方便老乡们在列车上自由售卖商品,后者则为老乡们携带家禽家畜上车提供了便利。
像前文提到的瓦尔五加莫奶奶这样普通话不好的人,5633上还有很多很多。为此,铁路部门专门为5633配备了彝族列车员,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原来我们一般是请列车上的商贩担任翻译,他们去的地方多,普通话也好一点。”一位列车员说到。
5633次列车就是这样根据老乡们的需求,不断改进出行服务的。“这里的服务态度特别好。”一位彝族老乡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一辆幸福车
5633很慢,慢到追不上江里的水;5633很快,快到可以让大山深处的人们看到外面的世界。
凉山久困于穷,这里曾是中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1952年,全州经济总量仅4400万元。70年来,凉山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济总量在2021年达到了1901.2亿元。
慢火车票价几十年不变,算的不是经济小账,而是民生大账,它是“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重要支撑。5633在大凉山运行的半个世纪,带出了山里的货物,带出了求知的学生,带进了脱贫致富的福音。
2022年1月10日,复兴号终于开进了大凉山;2022年12月26日,新成昆铁路全线贯通运营;复兴号和慢火车“一快一慢”,新成昆铁路与成昆铁路“一快一慢”,他们带着凉山的索玛花向远处驶去。
文/彭陶然 张竹青 郑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