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丝路文物,忆古都魅力——“寻域外来风”实践团考察纪实
武威自古便是历史名城,北据大漠,南控祁连,昔日曾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雄镇丝路,有“通一线之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理位置。在这里中西文化交融相汇,商贾云集,八方聚散,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辉煌和灿烂的历史,为我们研究甘肃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提供重要的资料。
8月16日早上9时,“寻域外来风——甘肃省域外文物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到达武威市博物馆并合影留念。
第一件文物是武威市博物馆镇馆之宝——汉王杖诏书令册简。1959年出土于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时鸠杖平置在棺盖上,鸠鸟伸出棺首,木杖上还系着10枚东汉明帝时期颁发的王杖诏书令木简。历经千年,上面墨书汉隶依然清晰可见。它记载了西汉皇帝诏书五份,其中有一条规定,皇帝要为年满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赐一根长达1.94米的鸠杖。西汉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老人的一些权益,拥有鸠杖的老人就拥有一些特权,时刻提醒新时代的我们要尊老爱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美德。
第二件文物是青铜鍑。虎耳环扣青铜鍑,出土于凉州区张义镇河湾村,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它口径87厘米。腹径109厘米,通高118厘米。口沿下至肩部均匀分布着3个虎形耳,虎作站立状,长身直背,首尾下垂,圆圈形眼。下腹部对称分布4个环形系,圈足上分布有对称的3个圆形镂孔。根据器物上的烟熏痕迹和内壁似脂肪类的垢物判断,可能是熬煮牛羊的炊具。这件铜鍑是迄今在甘肃境内发现的器型最大的早期青铜器,反映了战国时期高超的铸铜技术。
实践团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盛唐通邑”。
这一板块中首先要介绍的是第三件文物——西域金币。这块小小的金币躺在展示台上,上方的放大镜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枚金币的样式。金币直径2厘米,金币上有模铸纹饰。唐代古币,于凉州区金沙乡赵家磨水坑四组出土。队员们参观着精美的金币,纷纷惊叹它的小巧精致。西域金币体现了武威地区在古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的盛况。
第四件文物抱鸟童子陶俑。这座陶俑是唐代的文物,采用红陶泥质,童子怀抱一只鸟,跪坐于仰覆莲台座上,童子大眼高鼻,长长的卷发披在肩上,右手环抱鸟颈,左手抱着鸟尾,鸟嘴呈现喇叭状,施有白彩和粉红色彩,彩大多已经脱落,在讲解员介绍下,队员们发现童子的五官以及发式均有外来民族人种的特征。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唐代本土与域外文化的交流碰撞。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分别对部分游客和工作人员做了简单的采访,了解一些有关博物馆的参观情况、客流量及人们对于博物馆作用的认识等方面的问题。
武威市博物馆的一件件文物仿佛都在诉说当年这座城市其辉煌的历史,五凉故都,丝路要塞,这里的文化遗存是证明甘肃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的重要证据,也是我们需要大力保护和发扬的优秀文化。这对团队队员带来很大启发,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武威乃至整个甘肃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遗存以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贡献,推动甘肃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也能集众人之力共同促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保护优秀文化不被遗失,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