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看“00后”水分子的“心”路程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近日,浙水院“00后”党史学习团来到白沙溪三十六堰和金华双龙水电站,拉开了全校青年学子党史学习的序幕。校党委副书记吴小英和建工学院姚剑锋博士为水分子们带来了一堂拥抱绿水青山、亲临水利工程一线的思政社会实践课。在白沙溪三十六堰边说非遗,在双龙水电站里学党史,回溯祖国发展的水利印记。
堰上看历史,浓厚治水智慧里的行业情怀
学习团与姚博士一同去往白沙溪三十六堰。在浏览相关场馆时,姚博士介绍道,白沙溪三十六堰虽已建成1900多年,但保存完好,首堰与尾堰之间落差达168米,超过三峡大坝落差。堰坝选址科学,是单一水系上的超级堰群,前后陆续共建成36座,当前仍有21座古堰发挥作用,灌溉农田面积达27.8万亩。起到了“保一方百姓,兴一方经济”的重要作用。
吴小英说:“三十六堰犹如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一项水工程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文化和景观价值,承载着古人兴利除弊的治水智慧,沉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印证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足迹,也昭示出水利事业亘古不变的传承。”
新时代水利人的行业情怀就在于:带着前人的经验与智慧,站在科技发展的高点,用实际行动为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坚守初心、积蓄力量。
重走来时路,坚定水利兴国中的行业担当
来到金华山南部山麓双龙水电站,同学中响起“我知道,这儿是毛主席曾来过的水电站,是我们水利人的骄傲!”
双龙水电站是我国电力机械制造和农村水电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早在1960年3月14日,毛泽东主席专程到双龙水电站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双龙水电站作为全国发展农村小水电的典型加以推广。
毛主席曾说过:“浙江水利资源丰富,搞水电大有前途。”这句话不仅在建党百年光辉前进之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仍能以强劲的力量激励水分子,坚守水利报国的初心,勇担大禹传人的使命。
这堂思政与实践相融合的水分子必修课带领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践收获真知,用梦想涵养情怀,用责任书写担当。
吴小英期望,水分子们能将今天的学习内容带给自己的同学、身边的亲朋,让自己成为一个党史学习的“水分子窗口”,扎根中国大地,守望美丽河湖,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将“00后”党史学习团打造成一张传承水分子红色血脉的金名片。
这堂课同学们收获满满
朱 艺
水墨琅琊,梦幻白沙。白沙春水镜光清,水面无风似掌平。2000多年前,东汉骠骑将军卢文台率亲兵修建了白沙溪三十六堰,滋养琅琊千年。有幸跟随吴小英书记的脚步来到这里,入耳是潺潺水声,感受到的却是悠悠万世白沙溪三十六堰厚重的历史印迹。
徐依婷
从南至北,在白沙溪三十六堰,体会古人的智慧,领悟工匠精神,三十六堰的申遗成功,既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肯定,也是对水分子未来的激励与考验。在双龙水电站纪念馆,寻着毛主席的脚步,感悟金华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这一次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是水分子用实践获取真知的重要一课。
刘枭枭
做为水分子,我很幸运能和吴书记、学校老师一同学习党史与浙江水利发展史,心中有党脚下自然就有力量,也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我们踏足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领略先人的智慧和他们身上为国为民的工匠精神,探寻1900多年前的历史密码,寻着毛主席的足迹,体会他如水般细腻的家国情怀。
出品 | 新闻中心 校团委
文 | 孙伊琳
编辑 | 于滨 郑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