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将临衣未授,千家砧杵动吴歌。”繁昌是吴楚文化交融之地,繁昌民歌又被称为吴歌。一曲吴歌载一方水土,是乡音,是乡忆,也是乡情。为进一步了解繁昌大地的时代之音,赓续非遗血脉,了解民歌背后的故事,积极传承宣传繁昌民歌,安徽师范大学新传学院赴芜湖市“芜湖‘三艺’,传承有你”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于6月27和6月30日专访繁昌民歌的三位老师——金韶光老师、汪邦云老师、鲍莉莉老师,近距离与民歌传人接触,了解三位老师与繁昌民歌结缘后携手同行的故事,体味非遗人生,感受民歌魅力,为传承繁昌民歌注入新的青春力量。
因缘际会,结伴同行
实践队员向金韶光、汪邦云、鲍莉莉三位老师询问走上学习繁昌民歌之路的契机和她们的相识经历等问题。金韶光、汪邦云老师都是庐剧剧团的人,金老师在剧团主要负责创作,而汪老师负责演出并且拜了鲍老师的母亲为师傅,因此三位老师互相都是认识的。1970年,淮南举行了民歌大赛,汪老师参加了这次比赛,由此开始了她与民歌的故事。而鲍老师从小具有演唱天赋,对唱歌一直情有独钟,在大学毕业后便开始真正演唱繁昌民歌。
图为汪邦云老师向队员表演繁昌民歌 通讯员 徐雨桐 摄
早前的相识使她们对彼此都有所了解,共同的爱好使她们走在了一起,志同而道合,就这样,她们携手相伴,经过多年风雨,坚定地走在传承发扬繁昌民歌的道路上。
齐心协力,共创佳绩
“群众文化方面要将地方民歌摆在首位。”这是鲍老师2006年被调至文化馆工作得来的感悟。民歌代表着地方特色,群众文化自然要首推地方特色。在鲍老师的组织下,三位老师都深入繁昌,齐心协力,打听还有哪些老人还会唱繁昌民歌,还有哪些老人收录了繁昌民歌曲谱等。一点点地打听,慢慢地收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繁昌民歌选》顺利出版。这本选集中共收录当地民歌200余首,是后人继续演唱繁昌民歌的一手资料,对于繁昌民歌的传承有着重大意义。
图为鲍莉莉老师回答队员采访问题 通讯员 徐雨桐 摄
《党是春风我是花》是新时代之歌,在保留繁昌民歌原生态特色的同时与新时代结合进行创新,主要内容是歌颂党,歌颂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同时,实践队员了解到这首歌曲是由金韶光、陈东吉老师作词,金韶光、鲍莉莉老师作曲的。今年4月份,汪老师曾在舞台上演唱了这首歌,收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岁月悠悠,情系热爱
已至古稀之年的金老师仍在坚持创作繁昌民歌,为民歌谱曲作词,虽身体较为虚弱,但和实践队员谈起繁昌民歌时却手舞足蹈,眼中有光,十分兴奋。七十多岁的汪老师中气十足,歌声高昂,每次演出都拿出了自己最好的状态,演出后细细琢磨不断进行二次创作,使繁昌民歌更为完整更具艺术性,是繁昌民歌的“活名片”。退休多年的鲍老师仍在主持繁昌民歌的传承工作,为寻找合适的年轻一代传承人,于小学教学繁昌民歌寻找合适的好苗子。
图为金韶光老师聆听队员采访问题 通讯员 徐雨桐 摄
追求源于热爱,热爱成就追求。因为对繁昌民歌爱的深沉,所以多年来三位老师都不曾放弃繁昌民歌,即使传承面临着很大困难,也坚持不懈,能多为民歌做些事情便多出些力,为繁昌民歌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光热。因为热爱,时光如味,岁月沉香,才能卑以自牧,含章可贞,才能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在传承中保留原生态的美,在创新中创造新的特色,这是繁昌民歌三位老师多年的坚守与目标。三位老师的传承创新努力使得繁昌民歌被更多人了解,被更多人欣赏,成功吸引了年轻一代学习演唱繁昌民歌,为乡音的守护注入了青春活力,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生力量。
民歌悠扬炊烟袅袅,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繁昌民歌作为中国民歌艺术之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繁昌这一方水土生活的印记,深深地浸润着繁昌人的精神世界。繁昌民歌之美,美在音韵,美在虚词,美在当下。三位老师坚守民歌,牢记传承使命,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对民歌保持热爱,为自己的热爱奔走于山水之间。通过本次对三位老师的专访,实践队员收获匪浅,不仅体味到了繁昌民歌的虚词之美,体会到其旋律之美,还深刻地感受到了传承人的坚守与热爱。坚定文化自尊,体会非遗美感,做非遗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推广者,让更多人了解繁昌民歌,走近民歌,领略民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