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华学院三下乡:走进正定古城,品味建筑魅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频道

广州新华学院三下乡:走进正定古城,品味建筑魅力

2023-09-01 16:12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本网9月1日讯通讯员 李怡芝 高鑫月)广州新华学院“丝路寻踪”社会实践队为了延续去年探究山西建筑美学的历程,于2023年7月18日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正定隆兴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

实践队员进入到隆兴寺,寺院建筑依南北中轴线作纵深布置,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宋代建筑群。通过讲解员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寺院于元、明、清经历扩建和重修,现存于寺院内的宋代建筑有天王殿、摩尼殿、慈氏阁和转轮藏阁。

迈入门槛,天王殿是始建于宋的隆兴寺第一重殿,其牌匾下镶嵌着康熙皇帝御书的 “敕建隆兴寺”。“敕建”二字表明表明隆兴寺是皇帝下令修建改造的,可见隆兴寺皇家寺院的地位。天王殿的建筑功能相当于寺院的山门,两宋之后,佛教寺院中第一重殿往往是天王殿。

图为实践队员和指导老师认真听讲解员讲解

经过槐树道就到了摩尼殿,大殿属于抬梁式木结构,四面房梁上各有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平面呈十字形,是隆兴寺第一最。梁思成对摩尼殿十字形平面建筑格局、歇山式抱厦感叹到“只在宋画里见过”;队员们顶着烈日绕着殿外走,从房顶的鸱吻到房梁榫卯,身临其境感受到摩尼殿下斗拱宏大、典型的宋代建筑美学。进到摩尼殿内,佛坛上正中供奉的是金装的释迦摩尼,东扇面是西方胜景壁画。再往前走,就是被誉为隆兴寺六最之一的五彩悬山,踞坐正中的是被鲁迅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菩萨像,队员们站在观音菩萨前,观察其形体曲线之柔美,姿态之优雅端庄,宋代观音造像世俗化特点体现得一览无余。队员们与菩萨对视,感受菩萨带来的安宁祥和。

图为实践队员近距离观赏画像

接着,队员们来到隆兴寺的六最之一的第三最——转轮藏阁。队员们第一眼都被转轮藏的外形所吸引,梁思成先生描述的“下檐八角形,上檐圆形,两檐都采用了复杂的斗拱。”都能在转轮藏中找到印证。在讲解员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转轮藏阁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一个能转动的书架,其梁架结构十分特殊,采用移柱造的做法,这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在日本学者最初考察所拍摄的照片来看,转轮藏柱子的缠龙、勾栏如今已消失在世人的目光中,队员们清楚地知道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图为实践队员听讲解员讲解转轮藏的历史

队员们转身回看,在转轮藏阁对面的慈氏阁堪称“建筑化石”,两座楼阁其外观和规模都相近,为典型的北宋时期二层楼阁式建筑。通过耳机中讲解员的解释,队员们知道了慈氏阁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法,减去了底层位于佛像前面的两根内柱,给队员们以简洁明朗之感。在慈氏阁与韦陀殿外有两座被保护起来的巨大碑文石刻,两版碑文都被碧玺驼起。石头与碧玺都代表着长久永恒,寓意所载碑文永远流传

队员们认为去过的寺庙中,属隆兴寺艺术品味最高,历史氛围最浓,参观时甚至产生了一些失落——中国这样完好的唐宋辽金寺院过于珍贵。在看到比例失调的仿古建筑,僵硬粗糙的现代佛像时,队员们发出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感叹,特别是大悲阁内消失的壁塑,队员们看到平整的墙壁之时,知道了梁思成先生的担心最终变成了事实,1944年大悲阁落架重修时,未对这一堂不可多得的壁塑进行保护,致使其毁坏无遗。梁思成先生作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三赴正定。正是因为他的努力,众多人类文明的精华才得以保护和传承,梁思成先生对古建筑探索和研究的艰辛历程,值得当代青年学习,一起投身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

队员清楚的了解到在宋代,建筑斗拱的结构、形制是十分规范化的,但自明代以后,斗拱逐渐成为装饰的构件,纯粹成为封建等级的标识。队员们感叹斗拱的建造完美地诠释了古建筑受力构件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数为木制结构,在自然、人为等原因下,这些艺术瑰宝十分容易被破坏。但感谢在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奉献下,许多高超的建筑艺术及建筑都被保留了下来。在了解完他们对中国建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后,队员们感动不已。我们作为青年学生,应该加强文化遗产教育,多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创新文物保护方式,做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责任编辑:网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