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家成为毁灭孩子的“凶手”
不要让家成为毁灭孩子的“凶手”
——读《无声告白》有感
姚集小学冯阿军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小说《无声告白》封面上的一行文字,它如同鼓点一样捶在我的心中。
这本书是女儿要求我买的,买来不到两个小时她就读完了。她强烈推荐我读一读。一直拖着,直到这个暑假才读完。
“莉迪亚死了,可是他们还不知道。”莉迪亚死于1977年5月3日早晨6点30分。没有人知道莉迪亚为什么会死亡?妈妈玛丽琳,爸爸詹姆斯、哥哥内斯、妹妹汉娜,他们都不知道。他们一开始都幻想着莉迪亚会突然出现在眼前,直到警察抽干湖水,找到了莉迪亚。
莉迪亚是妈妈最疼爱的孩子,为什么会突然死亡呢?心中的困惑如同逐渐扩大的涟漪。
小说在对回忆和现实的描写中一点点揭开莉迪亚死亡的原因。其实小说在第二章一开始就告们莉迪亚死亡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呢?如同任何事一样,根源在父母。因为莉迪亚的父母,因为她父母的父母。因为很久以前,她的母亲就失踪过,她父亲把母亲找回了家。因为她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要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莉迪亚的死”根源在父母”,这个答案虽然残忍,但却是事实。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造成了莉迪亚的悲剧。
玛丽琳单亲家庭长大,母亲希望她能够遇到优秀的哈佛男人,然后学会烹饪,做一个体面的家庭主妇。但是,这不是莉迪亚的理想。她努力、聪慧、优秀,丝毫不差于男人。“做医生是她想象得到的最能与母亲的生活方式拉开距离的职业。”所以,她埋头苦读向医生的道路进军。
正如她母亲所想,大三时果然遇到一位优秀的男人—— 一个教美国史的中国人詹姆斯·P·李。一个东方人在当时的美国多么与众不同。玛丽琳被吸引了,恋爱了,要结婚了。
母亲从弗吉尼亚赶来参加莉迪亚的婚礼,她看到未来女婿是东方人时,想要阻止。1958年的美国,这样的婚礼是不被认可的,甚至触犯了法律。母亲的反对没有阻止莉迪亚成为詹姆斯,一个东方人的妻子。
按照詹姆斯的才华,在哈佛任教是绰绰有余。然而,唯一一个名额给了一个白人。詹姆斯被一个很普通的大学接收,于是开始了和玛丽琳的婚姻生活。
詹姆斯的父母是中国移民,想要在这片自由民主的土地上寻找到闪闪发光的生活。然而,肤色让他们显得格格不入。詹姆斯即使再优秀,也得不到认可。融入白人世界的梦想从小就如同蛇一样缠绕着詹姆斯。然而,即便他已经是学校里的终身教授,但是他没有朋友,不,是他整个家庭都没有朋友。“与众不同”是詹姆斯心中的刺,谁提到这四个字都会血流成河。
日子如果这样发展也还不错。八年后,玛丽琳的母亲去世,而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去弗吉尼亚给母亲处理身后事,一本《贝蒂·克罗克烹饪书》撕开了她曾经的医生梦想。玛丽琳不要活得像她母亲那样。
回到家,玛丽琳决定离家去寻找梦想。母亲的突然失踪在莉迪亚的心里掀起风暴。小小的孩子活在恐惧中。只要妈妈能够回来,莉迪亚什么都可以做。小小的莉迪亚只想用这个卑微的愿望期待着妈妈的回归。
命运使然,玛丽琳虽然成绩一如既往优秀,但是怀孕的现实让她不得不重新回到家庭。
回到家的玛丽琳拒绝做饭,拒绝天天围着锅台转。她把目光锁定到莉迪亚身上。玛丽琳给莉迪亚编织了一个华丽的未来,一个身穿白大褂的未来。玛丽琳用未完成的梦想拴住了莉迪亚。莉迪亚成了全家人的宇宙中心,虽然她不愿意。“她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她像个陀螺一样按照妈妈的安排过每一天。就连母亲的心跳都在叫嚣着:医生、医生、医生。
母亲希望她出类拔萃,父亲希望她多一些朋友。两个不属于她的梦想焦灼着她、伤害着她。家里唯一能够理解他的哥哥也要去哈佛了。孤独一点点勒住她的脖子。成绩的下降、哥哥的即将离开、母亲的失望、父亲的“出轨”,一同把她拖到湖底。
莉迪亚走了,再也不会恐惧母亲会再次消失,父亲会因此崩溃,会失去哥哥内斯。一切以自杀划上了句号。
看完结局,心情压抑。为何父母竟然成了杀害孩子的“凶手”?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呢?孩子应不应该成为实现父母梦想的傀儡?心中一片茫然。
突然明白女儿推荐我读这本书的目的了。我不也像玛丽琳一样希望女儿帮我实现今生无法完成的梦想吗?只不过,我没有她那么强烈罢了。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父母的爱也要把握温度和速度。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平和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父母的过分期待会毁灭孩子,父母的放任也会毁灭孩子。暑假前班级里发生一些事扰的我心情低落。原本相信的学生竟然也有难看的一面。感觉自己的信任被打了巴掌。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一个周六接到一位家长的微信,说他的孩子被勒索了四十块钱,希望我快速解决。
周一早上一到班级,目光巡视到肇事者身上。怎么也不会把她和骗钱这事联系到一起。怎么处理?如果直接找她谈话,她一定会否定。如果她一口咬定没有,我会很被动。
利用早辅导下课前十分钟给学生讲了我二年级时的经历。二年级时,同桌比我大三四岁,经常问我要东西。傻傻的我竟然被她骗了不少东西。甚至回家偷钱买东西给她。现在,我才明白当年的我活脱脱地被欺凌了呀。学生们听了我的经历之后有些吃惊。紧接着,我开始引到班级里的事,希望那个做错事的她能够大胆坦白。
学生开始在纸条上写自己做的、看到的班级里的不良现象,实在没有就写“不知道”。三分钟后,学生们一个个把纸条交给我。我一张张打开,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好让肇事者内心挣扎。
结果,肇事者坦白了。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或多或少地走一些弯路。如果能及时纠正,所有人都会接纳她。
继续看字条竟然有意外收获。除了她之外,还有两个男生无故要了同一个男生的红包。一个三十,一个四十。这三个孩子可不简单,都是缺少家长的监管的孩子。
发红包的孩子,父母离婚,父亲常年在外跑车。得三十元红包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带着,但是不服管教。我曾亲眼看到他对着奶奶发脾气。得四十元的孩子,也是一个不健全的家庭,跟着爷爷奶奶,也是不服管教。
发红包的孩子用的是奶奶手机里的钱,奶奶还一无所知。得四十元红包的孩子竟然叫发红包的孩子为“爹”。为了钱,什么都可以抛。那么他用这四十元钱干什么呢?充值游戏。他是“资深”游戏迷。
把他们三人叫到办公室沟通,感觉作用不会大。这三人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想要从根上解决,真是束手无策。先让领红包的放学之后把钱还了。到此时,得三十元的已经还完。那个四十元的红包还没有还,他打算一天还四块。估计早就把钱花到游戏里了。
没有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他(她)们的成长经常会偏航。尤其在手机的诱惑下,很多孩子会一瞬间迷失方向,任凭老师想去抓,但是结果很苍白很无力。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救救孩子!”我觉得今天这句话依然让人心惊胆颤。
那些不去陪伴孩子的父母们该醒醒了!救救自己的孩子吧!老师和学校不是万能的!你们正确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最好的学校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