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王泽霖 | 河南日报头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大先生王泽霖 | 河南日报头版

2021-03-23 14:22

来源: 张怡佳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大先生      

——走近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王泽霖教授


     半夜里,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开门一看,果然又是焦心的养殖户怀抱病鸡来求诊。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泽霖没有丝毫不耐烦,赶紧察症状、问细节。他太清楚了,鸡群得病往往是从一只鸡开始,时间就是鸡的命,鸡的命就是养殖户的命啊!


  “农村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鸡瘟’能在一夜之间让一个村子的鸡全死光,甚至波及一个乡镇,很可怕的。”王泽霖说。


  上世纪80年代的这种难忘经历,让他从此认准了人生方向——要把重大禽病防控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


  老伴王五梅心疼地“数落”他:“干工作跟个陀螺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马不停蹄数十载,一心一意数十载,王泽霖先后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成果转化率100%,终于为中国鸡宝宝撑起了国产保护伞,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做事达到大家境界,做人达到崇高境界。2019年年底,这位科研巨擘做出惊人之举,把毕生科研成果转化结余的8208万元全部捐给学校,用于P3实验室建设。前不久,2020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公布,王泽霖被授予杰出贡献奖。


  这位79岁的淡泊长者,就像一本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细细品味。

0      1    左中括号    情怀   左中括号

     王泽霖出生于江南水乡苏州,1967年从北京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毕业,35岁考取南京农业大学传染病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来到河南农业大学,从此扎根中原大地。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集约化养殖业兴起、国际贸易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新城疫也就是俗称的鸡瘟等禽类老病频繁暴发,禽流感、法氏囊病等新病相继传入并蔓延,造成家禽大批死亡,严重危及我国养禽业发展。


  “国家的需要、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我的努力方向,不管条件咋样,我都要拼命去干。”说这话时,王泽霖饱经风霜的脸上,一双眼睛格外明亮。


  一方面是养殖业生产中很多问题急需解决,一方面是地方高校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仪器设备十分落后,学科建设远落后于生产、科研的需要。这怎么办?


  慢不得,拖不起,不能等,不能靠!“1985年到1995年这10年间,我过上了‘24小时连轴转’的日子。我带着同事们自筹资金,创立禽病研究所,以服务生产促教学科研,以教学科研提升服务能力,路越走越顺了。”王泽霖笑眯眯地说。


  他口中这“越走越顺的路”,起步其实非常艰难。


  那时候,他每天马不停蹄,上一刻还在热情洋溢地给学生上课,下了课就急匆匆赶到门诊,那里早已挤满了抱着病鸡病鸭等他诊治的乡亲们。到了周末,他经常要蹬一个多小时自行车赶到养殖户家中给鸡看病,还得抽空儿对养殖技术员进行培训,研究生的培养也不能落下。


  一天天,一年年,就这样通过办培训班、禽病诊疗、化验、为农村养殖户服务等形式,十年间王泽霖带着禽病所积累资金400多万元。“两座实验楼盖起来了,当时很先进的高速离心机、超速离心机、冻干机等仪器设备也买进来了。”王泽霖说,1995年禽病所正式挂牌成立,他和学校签订了租赁协议,禽病所经济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每年给学校交20万元。从现在国家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看,王泽霖早在30多年前就开始了完美的探索。


  多年深入生产第一线、服务生产第一线,王泽霖非常了解养殖业的实际状况、生产急需,科研方向找得很准。2002年至2015年期间,他先后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其中,2002年到2003年一次性获得新兽药证书5个。


  “2004年,内蒙古的一个药厂老板找到我,问5个新兽药证书都转让给他要多少钱。我想了一下,咬咬牙说500万吧,没想到他一口答应了。”王泽霖说。


  研以致用让王泽霖大受鼓舞,他一鼓作气,2005年到2015年再获发明专利3项、新兽药注册证书7个,新法二联、新支法三联、新支减法四联等多种浓缩灭活联苗产品在全国10多家著名生物制品厂规模化生产,成果转化率100%。


  在这些科研硕果中,尤为亮眼的是王泽霖主持的《禽用浓缩灭活联苗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创建了重大禽病病毒种质资源库,创立了浓缩灭活联苗研发平台,打破了国外疫苗的垄断,彻底攻克了新型高效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为有效防控我国重大禽病提供了强力科技支撑,被誉为“给中国鸡宝宝撑起了国产保护伞”。这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能出这么多科研成果已属不易,成果转化率100%,更让业界惊叹。做科研的人都知道,把科研成果推广运用到生产上往往要比搞出科研成果难度更大。100%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社会急需什么他就做什么,而且还做成做大做强了。


  “创新是推动生产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发展的希望所在。”王泽霖说,人生很短暂,在有限的人生中要想做成几件事,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准,要看准一个抓一个,抓一个就要成功一个。


  他为啥能看得清抓得准?因为他心中有国家,眼里有百姓。


  屡屡做大事、屡屡成大事的背后,是他一直以忘记年龄的状态扛着重活。60来岁得了糖尿病,大家劝他别再不顾老本儿地拼,可多年加速奔跑的惯性让他根本停不下来。还有一次,他出差回来半路发病,下了高速就被等候在那儿的救护车拉去医院急救。


  “活着干,死了算!”他的玩笑话,也是他的真心话。


  屡屡做大事、屡屡成大事的背后,是他一直以来心中只有大我没有小我。刚开始创业那些年,夫妇俩没日没夜扑在工作上,一双儿女放学回到家,经常看不到爸妈,连口饭也吃不上。王五梅说,有时候一天没回去,晚上到家煤炉都灭了,得现生火、现做饭,真是忙得脚不沾地儿。


  “不后悔,就是感觉对不起俩孩儿。”她的不得已,也是她的识大体。

0      2    左中括号    境·界   左中括号


     一粒米都舍不得浪费、秋衣袖口磨烂了还舍不得扔的王泽霖,2019年年底居然眼都不眨,把毕生科研成果转化结余的8208万元全部捐给了河南农业大学!


  促成学校早日建成高水平的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也就是P3实验室,是王泽霖这几年最大的心愿。“P3实验室对于学校有关学科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钱只有花到刀刃上才有价值。”


  这不是他第一次做公益。


  2005年,他转让新药证书所得的500万元,个人和禽病所可分得345万元,他将其中的230万元交给禽病所用于实验室建设,剩余钱款后来全部捐给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分会设立创新基金。


  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出差回来没回家就先到学院,捐出身上仅有的2000元现金,回到家又立即让妻子筹措现金20万元捐了。这是当年河南高校教师中最大的一笔捐款。


  2015年,他的两个新药证书转让给两家企业,企业需将每年销售额的8%作为专利使用费支付给他,期限为12年,预计保守收入将达千万元。王泽霖给学校打报告,将分给自己的部分全部以科研创新基金形式捐赠给兽医学院和禽病所,自己分文不取。


  他还资助过不少经济困难的学生和急需科研经费的老师……


  这些年,王泽霖就这样在“科研—挣钱—捐钱—科研”的循环中,昼夜不分地忙,能省就省地省,想也不想地捐。


  曾在禽病所工作的菅复春老师忘不了,那年王泽霖应邀到全国禽病大会上作报告,看到这么重要的大会王老师还是穿着旧衣服,两个秋衣袖子都磨破边了,就说:“王老师您要没时间,我去帮您买套像样的衣服,不能穿着这身衣服去啊。”王泽霖仍是那副笑眯眯的样子,嘴里说着“会换的”,结果还是没有换。


  年近八旬的他,至今还和年轻时候一样:能步行不骑车,能骑车不坐公交,能坐公交不打出租。


  河南农大家属院39号楼的老房子没有电梯,他住4楼,患有糖尿病,每天爬楼不累吗?可他和妻子都觉得“这里挺好,我们住着挺舒服的”。


  家里用的都是有年头的老家具,东西只要还能用,俩人谁都不舍得扔。


  虽已声名远播,虽已功成名就,虽然年事已高,可他比普通人还要朴素,还要知足。


  只有奉献和付出,没有索取和享受,他的一生就是这个样子。


  有些人觉得他“傻”,也有很多人问他值不值得?


  当然值得!


  看到寒门学子不因贫困而折翅,能飞得更高更远,他想想心里都甜。


  看到自己所学能为社会发展作贡献,能为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出力,他就浑身舒坦。


  看到自己捐款设立的科研创新基金,正在助力更多年轻老师成长、收获,他仿佛看见了一个个自己。


  看到一双儿女个性独立、事业有成,让他一次次捐赠不仅没有后顾之忧,还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他就觉得特别幸福。


  看到出身“大户人家”的妻子跟着自己受苦受累,却从来没有一句埋怨,一心帮助、支持、体贴他,他就觉得特别幸运。


  是啊,心中有梦又能圆梦,找到了理想的生命方式,这一生多值得、多幸福啊。


  75岁退休之前,他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因为“时间不够用,太多事情要做”。“现在可以啦,我们俩人退休金加起来每月一万五,花不完,出去旅游也没问题!”妻子特别喜欢旅游和摄影,他希望能把这些年亏欠她的尽量弥补。


  有时间了出去走走看看,看到老百姓日子红红火火,他就特别高兴。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国家的强大,哪来个人的幸福。”他说。


  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对党、对国家的感情是发自肺腑、融入血液的。


  王泽霖年幼时家境困苦,是14岁参加红军的姐夫赵福仁,竭力接济和照顾全家人,帮助大家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姐夫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他严格要求自己、艰苦奋斗的作风让我深受教育。”在王泽霖眼里,姐夫是英雄,是榜样。


  1949年4月苏州解放时,王泽霖7岁。“早上打开家门,我看见很多解放军睡在马路边、屋檐下。”这一幕深深烙进他的脑海,共产党、解放军的为民形象高大至今。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百姓有用的人。


  择善而固执之,是一种境界。

0      3    左中括号   光·芒   左中括号

     听说他在上海,我打算去上海采访他。老先生执意不肯,说不能给我添麻烦,让我在郑州等着,一忙完事情马上回来。


  3月2日中午12点到郑州,下午3点就接受采访,他不见一丝疲态,没有一点敷衍,认认真真给我讲他的故事,不时叮嘱“千万别过度宣传我个人,真的没啥可宣传的”。


  王泽霖为人低调,不喜欢被宣传,但还是支持、配合我的采访,让我很是感动。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与之相处,如沐春风。


  这些年,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被他的温暖、他的光芒感动过啊!


  “王老师为了让我好好做实验,买了学校第一台PCR仪让我用。当时老师们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这台仪器都一万六。”王泽霖带的第一个研究生、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闫诺潜说。


  “王老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授予人民教师奖章,还凭着对中国禽病防疫的卓越贡献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对于赞誉,他总是说‘我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好,只是做了一个普通老师该做的工作而已,都是大家支持的结果’,他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做事。”禽病所所长赵军说。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文弱书生,一身侠气。


  虽然“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但有多少人得知他的事迹后,被激发出美好和正气啊!


  “这么纯粹的老人真的是国士无双,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是民族的脊梁。”河南农业大学宣传部的周红飞老师说。


  “这才是我们的‘星’,共和国最亮的‘星’!”网友“雅俗共赏”说。


  “新时代的英雄就是像他那样,默默无闻却一直在为祖国的命运保驾护航,无私奉献自己的全部。我也想像他那样。”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张子健说。


  那么大的工作动力来自哪里?那么低的物质欲望如何做到?他的答案如此简单,又如此光芒四射:“就想让我们国家发展得再快一点,就想让老百姓生活过得再好一点。”


  从老先生家里出来,我心怀敬仰,穿过河南农大老校区那片生机勃发的春日竹林,走进他一砖一瓦创办的禽病所。


  这是一个有着两座两层青砖小楼的小院,在校园的高楼大厦间很是不起眼。就是在这里,王泽霖不舍昼夜,拿出了那么多令人瞩目的科研战果。为了学科发展需要,如今他已经把禽病所全部捐给了河南农大牧医工程学院。可以想见,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


  “禽病所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研究生做实验、老师搞科研、给鸡看病,这里都没有断过。”工作人员赵莉说,王教授是个传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禽病所墙上的标语,和王泽霖的故事一样,温暖而励志。


  “心存甘霖,善利万物。执著科研,他志坚行笃,燃如火炬;化身为雨,他滋养桃李,芬芳一路。”不久前,王泽霖的事迹被他所在的动物医学院拍摄成短片《先生》,无数学子看后感动落泪。


  “先生”二字,多么令人景仰!是的,必定是兼具大才大德者,甚至是德高于才者,才担得起“先生”二字。


  “先生”二字,多么温暖有光!是的,必定是宛如灯塔照亮前路者,尤其是旷达到为国为民忘了自己者,才担得起“先生”二字。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