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校园文化——南浔区善琏镇含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散记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别样的校园文化——南浔区善琏镇含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散记

2023-10-26 14:11

来源:含山小学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深秋一日,阳光不再灼热,风儿徐徐吹拂,吹进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含山小学的校园。

含山小学是南浔区西南一隅的一所乡村小学。学校坐落在大运河之畔,站在校园里的操场上,就能望见运河对岸含山之巅的笔塔,如一管硕大的湖笔在蓝天上描绘蚕乡美景。

“我们含山小学于2021年10月,获评教育部第三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是南浔区第一家,也是当下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含山小学刘英校长对笔者自豪地说。是的,善琏镇的含山是杭嘉湖平原上有名的蚕乡,也是蚕文化的发祥地。每年清明节的轧蚕花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治平年间;明清时期轧蚕花活动非常空前。“击中仙人潭,回家养龙蚕”,每到清明节,附近蚕农都要到含山轧蚕花,在蚕花娘娘前祈祷蚕花廿四分。

含山独特的农耕文明,催生了独特的桑蚕文化。2014年9月,含山小学立足“蚕文化·大教育”的特色办学思想, 以传统文化为引领,着手蚕文化课程的开发和蚕的校园文化建设。

走在小巧精致的校园里,有关蚕文化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无处不在。教学楼走廊成了文化长廊。一只只蚕匾被学校小画家们绘就了一幅幅有关蚕宝宝的卡通画。蚕的一生,蚕的内在精神被演绎校园独特的风景,就连楼梯的背面也画上了蚕宝宝的图案。

含山塔影映校园,水乡蚕韵共传承。在蚕韵学习室,含山蚕文化的发源历史一目了然。学生置身其中,就会觉得家乡的蚕文化源远流长。采桑、理蚕、浴蚕、喂蚕等古代养蚕的画面栩栩如生、图文并茂。

走进这蚕韵学习室,农耕文明的气息扑鼻而来。一蓑一笠,一笪一篰一扁担,再加锄头铁耙这些劳动工具,无不显示着蚕乡曾经的农耕元素。

蚕文化熏陶着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老师要做春蚕情怀的美丽教师,要发扬春蚕吐丝的奉献情怀;要发扬破茧成蝶的创新精神;要发扬春蚕四眠的反思精神;更要发扬春蚕食叶的求学精神。身为老师,需要终身学习,持续发展以春蚕精神滋养成长,促进学校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与春蚕教育相融合,达成的目标便是“勤奋如蚕、团结如茧、奉献如桑、纯洁如丝、高贵如绸、学业如春”。

2015年,善琏镇含山小学“蚕韵学习室”,获评南浔区“十大校园景观”提名奖,同时开发的校本课程《水乡蚕韵》于2017年12月入选第六届“浙江省义务教育精品课程”。这是一所乡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看了让人耳目一新。南浔区的善琏镇,桑蚕、湖笔这两大文化底蕴深厚,在现代社会快餐文化日益兴盛的当下,让老师和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这种文化的浸润之下,通达人生的精神境界,是否能让事业更兴盛,让学业更显理想。笔者说:“春蚕丝尽身未死,化茧成蝶得重生。”

秋风并不萧瑟,暖阳温和校园,尽显斑斓的各色花草树木不逊春天。善琏是湖笔之都,自元朝初湖笔业兴,此后便兴旺起来。校园是传承文化最好的场所。走上教学楼三楼,在南北教学楼的走廊的天花板上,挂着一幅幅介绍自王羲之后各代书画名家的简介。在二楼走廊过道上的粉墙上,挂着学校老师们的书画作品,真是翰墨书香满校园。三楼有一去处,就是湖颖传承馆,这是刘英校长策划,老师们通力合作的结果。走进这间不算很宽敞的湖颖传承馆,醒目的“善琏湖笔”四个字就呈现在你的面前。一支硕大的湖笔,笔尖正对着下面雪白的纸笺造型,简洁而又明快。漫步其间,你能了解到湖笔的各种名称,以及湖笔的历史,湖笔制作的材料、工序、工艺和与湖笔有关的风俗等。在一面墙上,一溜的展板展示湖笔的健圆齐尖四大特点,这些特点造就了湖笔美、纯、精的外表和内涵。

湖笔制作大小128道工序,每一道都是马虎不得的,由此可见湖笔匠人执着的追求和一丝不苟的职业品质。湖笔文化的传承就是让学生除了了解湖笔,更多的是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

文化的熏陶不是一时三刻就能见效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坚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并不是贴几张图片,写几段文字,喊几句口号那么容易。南浔区善琏镇含山小学能把蚕文化、湖笔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可见校级领导的眼光独特。

含山,运河文化如河水般源远流长,这是最江南的文化体现。含山小学内,蚕韵悠悠,湖颖轻柔,从校园里吹来的风充满自信!

【责任编辑:孔筱溦】
返回顶部